韩信到底有多牛?

2022-07-17T00:00:00Z | 22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2-07-17T00:00:00Z

韩信到底有多牛?

韩信是真正的「战神」,是属于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战局,乃至天下大势走向的人。

相较项羽,韩信走出了另一条传奇之路,他的神奇在于,他几乎空着手就完成了天下三分有其一。

刘邦军事崛起的真正秘密

据说韩信是韩国王孙,但不可考,杀他的吕后将他所有的人事档案全销毁了。是不是皇族不敢说,但我倾向于他不是普通老百姓出身,因为很多细节透露出他并非一个寻常百姓。

史书描写韩信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这一点和刘邦很像。

韩信自诩是个「士」,挎着把剑,爱瞎逛荡,没有什么谋生之道,常常要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这点他就比不过刘邦了,最起码刘邦还通过了大秦的基层官吏考试,混了个官当,而且人家白吃白喝,还不招人讨厌。

不过,还是有识货的人的,当时下乡南昌亭长感觉韩信并非凡夫俗子,于是总邀请韩信来他家吃饭。

一个亭长是养不起「士」的,只能跟韩信客气客气。但韩信也是太过于实在,一吃就吃了好几个月,弄得人家亭长的媳妇都急了。

有一天,亭长的媳妇早早地把饭做好就吃了。等到了饭点,韩信去了,却不见人家开饭。

韩信也明白了人家的用意,从此再也没有去过。

后来,韩信在城下钓鱼,一条鱼也没钓上来,眼看就要饿昏过去了,被一位漂洗丝棉的老大娘看见了,给了他饭吃。就这样,韩信又连着吃了很多天,直到老大娘把活都干完了,或者不敢再来这个地方干活了。

他和刘邦在某种程度上极像,都是脸皮厚的人。

但他和刘邦不同的是,在他的内心,有一条中心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士为知己者死」。

这是这个时代作为「士」的核心思想。

同样是走四方,刘邦的外在包装是个「士」,但人家内在修的却是如何养「士」的「公子」课程。

刘邦这辈子琢磨的都是怎么样让别人为自己死。

韩信自始至终则都是拿「士」来要求自己。

三岁定八十,你的内在价值思想,永远是决定你一生命运与选择的最关键依据!

这成为后来在两个关键追求者中做抉择时,韩信的选择依据。

得知老大娘转天后不会再来,韩信对那位大娘说:「将来我一定重重地报答您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老大娘翻着白眼就走了,估计从没见过这样的人,大小伙子啃老,啃得还不是自己的亲妈,啃起来没完没了,还敢说大话!

韩信的不同寻常在源源不断地显露出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大流氓,对韩信说:「你虽然长得个子高大,还总挎着把破剑,其实就是一个货,你要不怕死,拔剑刺我;要是怕死,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

韩信很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评估了一下对方的战斗力,然后俯身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

整条大街都轰动了,韩信成为淮阴地区爆炸性的笑料男主角。

如果说天下这么一直太平着,像韩信这种不事生产、钻人裤裆的奇男子,应该会在某一天饿死在街头。不过,韩信很幸运,他处的这个年代正逢天下大乱。

陈胜、吴广起义后,项梁在两个月后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觉得自己的时代到来了。于是,他带着自己仅有的财产,一个读过兵书的脑子和一把无论多么饿也没有当掉的剑,投奔了项梁。

至此,楚汉争霸的两位顶级军事「大神」会面了,之后一直默默无闻。

项梁死后,韩信又归属了项羽,项羽让他做执戟郎中。韩信在项羽这里亲眼见证了项羽杀宋义的政变,北渡黄河的智慧,阻击章邯的神兵天降,破釜沉舟的英勇果决,巨鹿城下的战争奇迹,鏖兵章邯时的钳形攻势。他看到了一种天赋。

韩信曾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皆不予采纳。那些是什么计策,今天无从得知了。

此时古来第一刚猛的项羽看着帐下的韩信,觉得很莫名其妙。我一掌过去就拍死你了,用得着那么多虚虚实实吗?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无坚不摧!

两种理念价值观的巨大差异让项羽读不懂韩信的美。

你不懂我,我不怪你,我最终会为知己而死。

这次错过,成为项羽整个人生中最大的一次遗憾。

历史最终会给项羽和韩信巅峰对决的机会。

按理说,两个在各自领域登峰造极的男人是在伯仲之间的,毕竟殊途同归后到达巅峰都是一般风景!

但后来人家韩信拉着大军回来了。

刘邦入蜀后,韩信觉得在项羽这里这辈子是熬不出来了,于是又投奔了刘邦,成为当时很多不甘心入蜀之人中的一员。

刘邦看到韩信,没觉得他牛在哪儿,只让他做了管理仓库的小官。

后来,韩信犯了事,按律当斩,具体犯的什么事没有查到,但看后果应该是很严重的事。同案的十三人都被处斩,韩信是唯一一个幸存者。

当时监斩的是刘邦的老乡——夏侯婴。

砍到韩信时,韩信举目仰视,对夏侯婴说:「汉王不打算得天下吗?为什么杀掉壮士?」

因为一般都到了这个份上了,你说什么都晚了,最管用的话往往是:「砍准点,一定一刀砍死我。」但韩信很幸运,透过韩信的眼神和话语,夏侯婴觉得此人不同凡响,又看他相貌威武,于是下令先别动手。

韩信得到了第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夏侯婴与他交谈后,觉得这个人有点意思,于是放了他,又把他推荐给了刘邦。

刘邦再次看到了韩信,还是没觉得这个人好在哪儿,但夏侯婴的面子又不能不给,于是给韩信提了一级,不用管仓库了,封了一个管理粮饷的后勤岗。

到了管理粮饷的岗位,势必和大总管萧何产生了交集。在多次同萧何接触后,韩信得到了萧相国的赏识。这位大人物认为,韩信是个了不起的大才。

还是那句话,哪怕跨领域,顶尖高手的道路往往是殊途同归的!

只有顶级的万里之才,才能读得懂顶级的百万之将!

之所以萧何能读懂,项羽却不能,是因为他俩虽然都是顶级大才,但成功的途径却是不同的。

项羽靠天赋,萧何与韩信则更注重「操作系统」。

韩信的「兵仙」之名最响亮,实际上他被忽略的才干还有很多。

他有治军纲领,有整编手段,有指挥系统。

将一百个县的税收、粮饷、兵源,武装成数十万人的力量,和带领这数十万人的力量打出一百万人作战的效果。

这两个技能其实是共通的,都是将错综复杂的大繁问题梳理成一提一大串的大简问题。

寻常之人给他一百个县,九十九个县闹独立;给他一百万人,自相践踏死一半多。

所谓「韩信带兵,多多益善」,是指韩信无论带多少兵,都能将这些人梳理成一个圆满如意的整体操作系统。这和萧何治理一个县没问题,治理一千个县也当玩是一样的。

他们都不会被「大有大的难处」所难倒!

在与韩信的沟通中,有两件事让萧何如获至宝。一个是后面的暗度陈仓总战略,另一个则是韩信的军改方案。

暗度陈仓下一章节再说,先来说一下韩信的军改方案。

《史记》和《汉书》中都记录下了这么五个字:「韩信申军法。」

这五个字(是韩信被萧何看重的关键原因),具体讲起来较复杂,总体归纳为一句话:在军事上全面继承大秦!

图表出自李开元的著作《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集团:军功收益阶层研究》。

韩信并没有凭空再去创造一个系统,而是相信一百多年来的正确选择!

秦国的军事制度,是当前这个时代最先进的!

更主要的是,你现在就在曾经秦国的土地上;你的目标,也是曾经秦国的关中地区!

最牛的自知之明,就是因地制宜的「拿来主义」!

两个脱离了技术层面的「顶级艺术家」开始惺惺相惜,一个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巨星答应要将另一颗星星放到天上。

萧何一直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再次向刘邦引荐韩信。但韩信越等越焦急,觉得在这也混不出来了,自己不能一辈子当个管后勤的啊!于是,他跑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去追赶韩信。在难走的蜀道上,一个夜晚,萧何终于追到了韩信。

在月下,萧何向韩信表白了心迹。于是,韩信悬着的一颗心踏实下来了,跟萧何回来了。

此时,他也许不知道,自己这辈子能够发达,全是因为这位萧大人;自己谢幕,也是因为这位萧大人。

萧何回来后对刘邦说了明话:「如果您还想打到东方去,就一定要重用这个韩信!如果您不能重用他,我今天把他追回来也没用,他以后还得跑。」

刘邦说:「我看在你的面子上,让他做个将军吧,咱先用着看看,成不?」

萧何说:「您让他做将军,韩信也一定不肯留下来,他是个大才,要大用!」

刘邦说:「那就让他做大将,当总司令,成了吧?」

刘邦此时惹不起自己的这位大管家,韩信怎样他没看出来,他主要是怕萧何再跑了。

萧何这个人他是信得过的,治国理政一直井井有条,既不贪污、受贿,也从来没有拉帮结派,推荐将领这还是第一次。

突然把一个没带过兵的人提拔成大将,在刘邦那些出生入死的老兄弟面前,是说不过去的。

但刘邦在赌,并不是赌韩信的才干,而是赌萧何的眼光。

说到底,他信的还是萧何这个人。

他对萧何的评语是那样的雷霆万钧:「国士无双!」

说出去了就得做,当下刘邦就想叫韩信来拜将。

萧何再次为韩信搭台子,说:「大王您一向傲慢无礼,任命大将是大事,在这儿如此儿戏,他不会心悦诚服的。如果您诚心拜他做大将,就该拣个好日子,自己事先斋戒,再搭起一座高坛,按照任命大将的仪式,举办一场盛大的典礼!」

刘邦再次答应了,宣布择日拜大将。

那些军官们听说了这个消息,个个暗自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熬出来了,会被任命为大将。尤其几个立过大军功的兄弟,都开始了期待。

结果等到举行仪式的时候,大家发现大将之选却是之前管后勤的韩信。

全军大惊。

在众所不服的时刻,刘邦的过往习气作风却在此时产生了意外的安定效果。

因为大家都知道刘邦是一个性情中人,这次拜将的规格却这么隆重,这么正规。如此巨大的反常之下,众将觉得也许内有玄机,这个小子也许真有点能耐。

无论怎样,刘邦用自己的威望暂时压下去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的声音。刘邦给足了韩信面子,接下来,该验货了。

改变刘邦命运的「汉中对」

韩信拜将后,刘邦问韩信有何定国安邦的良策。

韩信说:「同您东争天下的是项羽,大王您想一下,论兵力的英勇、强悍、精良,同项羽比,谁高谁下?」

刘邦沉默良久,道:「我不如项羽。」

韩信道:「说实话,我也觉得您不如项羽。可是我曾经侍奉过项羽,请让我谈谈他的为人。

「项羽一声怒喝,上千人会吓得胆战腿软,可是他不能放手任用贤将,这只算匹夫之勇。(浑身是铁能打几颗钉子?)

「项羽不懂得分享利益,虽然他待人恭敬慈爱、语言温和,人有疾病,同情落泪,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们,可是等到部下有功应当封爵时,他把官印的棱角都磨光滑了,也舍不得给人家,这是妇人之仁。(天天搞「团建」却舍不得分钱,光用嘴说!)

「项羽没有原则,虽然独霸天下而使诸侯称臣,可是却不居关中而都彭城,又违背义帝的约定,把自己的亲信和偏爱的人封为王,诸侯对此愤愤不平。(不识货,还任人唯亲。)

「诸侯见项羽驱逐义帝于江南,也都回去驱逐他们原来的君王而自立为王了。(他带了个特别不好的头。)

「项羽不取民心,凡是项羽军队经过的地方,无不遭蹂躏残害,所以天下人怨恨他,百姓只是在他的淫威下勉强屈服。名义上他虽为天下的领袖,实质上已失去民心,所以他的强大只是『纸老虎』!(老百姓早就看他不顺眼了。)

「他不会用人,而您任用天下武勇之人,何愁敌人不被诛灭!(比如用我,您多英明。)

「您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给功臣,何愁他们不臣服!(您可不能学项羽。)

「您率领英勇的一心想打回老家去的士兵,何愁敌人不被打败!(咱这帮弟兄没人愿意在乡下养老,咱得回到大都市去。)

「况且『三秦』的封王章邯、董翳、司马欣本为秦将,率领秦国弟子已有数年,战死和逃亡的人不计其数,又欺骗他们的部下和将领投降了项羽。(秦岭那边那哥仨是顶级『秦奸』!)

「在新安,项羽用欺诈的手段坑杀秦降卒二十余万人,唯独章邯、董翳、司马欣没事,秦人对这三个人恨之入骨。(他们仨是大秦民的罪人。)

「项羽以武力强封这三人为王,秦国百姓都不拥戴他们。(项羽在那儿秀身材,老百姓才没弄死那仨。)

「您入武关时,秋毫不犯,废除秦苛酷刑法,与秦民『约法三章』,秦国百姓无不想拥戴您在关中为王。根据当初诸侯的约定,大王理当在关中称王,关中的百姓都知晓。可大王失掉应有的封爵而被安排在汉中做王,秦地百姓无不怨恨项羽。(咱们得民心啊!)

「如今大王起兵向东,攻『三秦』的属地,只要号令一声即可收服!(咱只要一句话,分分钟搞定他!)」

韩信这一大段演讲为刘邦指明了道路。

核心观点是:现在,马上就应该打回去!因为现在你在关中的影响力还在,而那三个秦降将的民心却不稳!

这篇「汉中对」,可以说是刘邦版的「隆中对」。

后面的「隆中对」,是告诉刘备哪里不能去,会碰钉子。

韩信的「汉中对」,是告诉刘邦,他自己就是颗大钉子。

你赶紧扎死项羽呀!

韩信先是用一臣事二主的经历帮刘邦分析了项羽可战胜的原因在哪里,今后应该怎么做,还帮助刘邦指明了此时天时、地利、人和俱在,正是打回关中的好时候。

刘邦听了这番思路清晰、论据明了的战略指导后大喜,张良走后,再没人能把话说得这么明白了。

韩信随后跟刘邦说明了自己的军改方法。刘邦是个明白人,他终于知道萧何为啥死活要推荐这个韩信了!

萧何抢档案,韩信承秦制,一唱一和地闹半天,你俩是个组合!

于是,刘邦命韩信整军备战,令萧何在后方负责粮草、税赋,准备重返「世界」舞台。

整个汉中兴奋起来了。所有的功臣宿将、下乡士兵和南下找机会的人全部大呼,终于要回城了。

在韩信的军改方案颁布后,整个汉军也明白了为啥人家能当大将!

大量的淮泗老兄弟们开始摩拳擦掌,大量的秦国新兵亲切又熟悉。

人家是给咱兄弟们撑腰来的!人家是给咱兄弟们谋福利来的!

汉中的军心开始凝聚,每个人都开始明确自己的目标。

军功说话!有法可依!

韩信刚一上位,就通过军改确定了自己的巨大威望。

整个汉军的热情不是一般的高涨。很快,韩信进行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集团军战略谋划。

这次战略谋划,在两千年后的今天,就是脍炙人口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大意是「虚张声势,出其不意」。

实际上,这是经过后世艺术加工和演绎的。

老百姓们喜闻乐见的,是简单明了的剧情波动。

比如说:那边修栈道,章邯哈哈笑;韩信小步快跑,「三秦」下巴惊掉。太复杂了,老百姓就听不懂,在戏剧的舞台是表现不出电影的情节的。

韩信当初定的「三秦」的总思路其实是「四面烟雾,三路出击」。

韩信在整军备战时,一开始派了些老弱病残去修被烧掉的褒斜道。

明面上是蒙上一层迷雾,一般人肯定觉得,刘邦整军备战修栈道了,没几年哪里修得好,且等着去吧。

不过,这根本就不叫个计,因为对手是章邯。我们详细讲过章邯的用兵思路,示弱在前,秘密准备,出其不意。

对面也是个玩阴谋诡计的行家里手,是个在项羽面前能对峙半年不出错的谨慎之人。

所以,这招根本就不叫招数!

刘邦最终能够迅速地还定「三秦」,在于萧何与韩信这对无双国士的通力协作。

韩信在制定战略时进行了三路布置:曹参、樊哙,走祁山道,攻略凉州;自己率主力,走陈仓道,出散关;灌婴率一部,走子午道,出咸阳。

韩信的思路是多路出击,用自己的优势耗死敌人。

为什么要这样呢?兵法不是说要攥紧一个拳头打人吗?不是要集中优势兵力吗?

没错,韩信突破秦岭后,马上就攥紧拳头了。攥紧拳头要分情况,现在不能攥紧,是因为有一道秦岭。

在这道秦岭下,你的大兵团优势使不出来,对面的章邯却可以集中所有的兵力在你的出兵路上堵你,像陈仓这种著名的要塞,并不能发挥你的优势。但三路出击就不一样了。

章邯需要在所有的出口进行布防,他在布防时是无法判断你的主力到底是从哪条道出来的。章邯不敢押宝,只能平均设防。这样将大大放大你主攻那一路的兵力优势。

章邯等「三秦」此时手中的筹码,是秦国当年守备咸阳的那几万人,很多人还因为仰慕刘邦选择了南下。

仅此而已。

这几万人要布防如此大的土地,就跟撒胡椒面一样,是不够的。

此时刘邦在干吗呢?

刘邦来到汉中仅仅四个月,除了带进来的三万多人外,此时已经可以集结起一支近十万人的军队了。

不仅是人数多,最重要的是,他还可以拿出供给这十万人的粮草辎重。

韩信在战术布置时,则再次凸显出了为什么萧何会这么看重他。

他非常知道此时此刻自己的优势是什么!既然有优势,就要最大程度地扩大自己的优势!

多路出击!砸蒙章邯!

随后,韩信这次自汉中出击关中,并一举拿下,成为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唯一的一次成功。

剩下的攻关中地区的战争全都失败了。最著名的是四百年后,诸葛丞相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为什么韩信能成为几千年中的唯一,而诸葛亮却死活打不进来?

第一是关中的民心问题。韩信面对的关中老百姓是翘首期盼汉王的,这一点,诸葛亮仅仅在第一次北伐,在凉州时遇到过。

第二是关中的虚弱问题。如果说再给章邯十年,他靠着自己当年当少府的水平,能再次将关中的物资与人力动员起来,韩信很有可能会和诸葛亮一样出不来。

此时的韩信面对的是虚弱分散的关中,后面诸葛亮面对的是一个统一的魏国,难度系数差了一大截。

第三个则是天运问题。此时的韩信不受物流问题困扰;四百年后的诸葛亮,物流则是大问题!

为什么说是天运问题?这是此时的汉水路线。

祁山道和陈仓道实际上是依托西汉水和嘉陵江的,这也就意味着,在难走的秦岭山脉,韩信的运粮渠道并不艰难,可以通过一艘艘大船达成愿景。

这是四百年后的河道路线。

在这中间,汉水断了,西汉水最终和嘉陵江源头汇入了今天的嘉陵江。

粮草、辎重无法再通过水路直接运送到祁山道和陈仓道了。

这次巨大的河流改道是因为,在刘邦出汉中的二十年后,发生了著名的武都大地震!在那次地震之前,今天的略阳地区还是一个大湖泊,叫作「天池大泽」,前面图有显示。

这个大泽就相当于一个大水库,使得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的水位高涨,水的流速变缓,也将祁山道和陈仓道同汉中平原贯通了起来。

韩信在出兵凉州和出兵关中时走这两条水域,可以不费力地通过船只解决粮食运输问题。

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由于武都大地震,不仅河道改变了,还将关键大水库「天池大泽」给震没了。

这相当于在西汉水和嘉陵江上游,失去了一个缓冲拦截的水库。

这还导致了两个巨大变化:

一个是水位降低,大船难以往上游溯江而上了;另一个是水流的流速变快,小船航行还不稳当。

这些最终都成为诸葛亮北伐的运粮噩梦。

后来著名的「木牛流马」中的「流马」,实际上就是应对褒斜道河道浅,水流湍急下发明的运粮艇。但艇和船,这俩一比,效率差了多少是一目了然。

韩信和诸葛亮同属「武庙十哲」,两个人截然不同的最终战绩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国运问题。

只能说大运在时,万事俱备,武都大地震要是在这一年发生了,韩信能否那么快速地拿下汉中,还真不一定。

当大运不再,哪怕再遇到一个「国士无双」依然无法逆天改命。

关于韩信的所有成语,其实没有一个说到点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一个。

「明修」和「暗度」的意义都不大,因为面对的同样是老狐狸。

韩信出汉中最有价值的是,「出汉时限论」和「申军备战制」以及「四面出击法」。

可以说,做出马上要打出汉中的决定时,韩信就赢了一半了。下令军改,全军整军备战,士气一上来这仗就赢八成了。「四面出击」的思路,将成功率再提了一成!

《孙子兵法》中有这么一句话:「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打仗前,要将自己的实力和对手的实力打分,你大比分领先就是庙算胜,庙算胜才能赢。

庙算都没戏,这仗趁早别打!

秦岭北面,章邯民心不稳,实力不济。

秦岭南面,在韩信的军改政策实施后,整个汉军被拧成了一股绳。

在萧何的长袖善舞下,「国家操作系统」在仅仅四个月的时间里,就将汉中的全部战争力量动员了起来。

还定「三秦」的演出,要上演了!

还定「三秦」

听说汉军抢修褒斜道了,章邯一机灵,开始四路侦查。随后源源不断的战报传到章邯处:汉军在东西两路都有动作。大量船只在汉中集结,明摆着要溯江自陈仓道而上;子午口有动静,汉军在此厉兵秣马。

章邯那边接到战报后非常纠结,到底哪路是要命的?!

章邯跟司马欣通气,告诉他要小心,主力要顶住子午谷,刘邦有可能从这路出来。

除了子午谷,剩下出秦岭的四条道路都归章邯管控。章邯面对着凉州的祁山道和关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除了烧了的褒斜道外,那三路都需要布防。(也有学术参考说烧了的是子午道,但我考据了一下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后面子午道是出兵口,真烧了的话不会这么快抢修完,被烧的应该还是褒斜道。)

于是,章邯留了少量兵堵住可能性最低的傥骆道,开始将其余部队调往祁山道和陈仓道。

韩信的第一个作战布置,是将司马欣的主力稳在了子午谷,让章邯无法重点布防。

很快,西面收到战报,汉军先锋樊哙、曹参走祁山道突进。樊哙击破了西县,曹参拿下了下辨,大有突进陇西之势。

章邯面对这个战报开始盘算了起来,刘邦的目的难道是陇西?

在樊哙、曹参亮相陇西后,韩信又调二人走水路,迅速来陈仓道汇合。

很快,章邯不再犹豫了,他收到了最可怕的战报,汉军兵出陈仓道,包围了重镇陈仓却根本不攻城,扑关中而来。旗号:汉王刘邦、大将军韩信。

章邯终于知道了汉军的思路,闹半天是要他命来的!

第一次激战,集中了优势兵力的汉军一举突破了陈仓布防。

巧妇实在难为无米之炊,兵力有限的章邯放弃了西北第一大城雍城(秦龙兴地,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北),收缩防线令其弟章平守好畤(今陕西省乾县东南四十里),自己则防守大本营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市)。这两地互为掎角支援,同时调陇西驻军回援,并派人向剩下另外「二秦」求救。

情况不好先收缩,章邯的老思路没问题,实力不济就得收缩力量再打。

章邯打算弃车保帅,将陇西放弃,以土地换时间。

韩信根本不理你那套,你不要陇西我更不要,兵力早就都调回来了,宰了你之后都是我的!

韩信开始兵分两路搞追击。

樊哙、曹参的西路军一直追到好畤南,再度击破章平军,章平退守好畤,曹参、樊哙将好畤围住。

此时此刻,「三秦」终于明白了韩信的总思路,也纷纷做出了应对。就在曹参、樊哙围攻好畤时,塞王司马欣调开了在子午谷布防的主力,令赵贲率步骑兵主力朝废丘驰援;翟王董翳也开始率军往废丘赶,另外那「两秦」渐渐地加入战场。

章邯在得到赵贲的援军后,觉得可以打了,于是向渭水北岸西进,迎击汉军主力于壤乡之东(今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东南)。

章邯集中兵力来决战,韩信则下达了两路命令。一路令围攻好畤的曹参、樊哙也扔下章平前来参与会战,保持自己人多打人少;另一路令子午口埋伏的灌婴兵出子午,吓唬主力尽出的塞王司马欣。

两路出击的汉军大获全胜,章邯再次退守废丘,赵贲退守咸阳。

随后,汉军再度分兵展开追击,曹参、樊哙再围好畤,章平弃城而逃。汉西路军于是与主力会师,西攻咸阳。

咸阳让项羽烧成豆腐渣了,汉军破咸阳,赵贲再败。

除了废丘孤城和凉州,章邯的雍地此时已告平定。

另一边,灌婴在司马欣主力支援章邯时兵出子午口,向栎阳挺进。与此同时,平定雍地的韩信并没有理死守废丘的章邯,而是派曹参守景陵,防章邯与翟王反击,然后调集大军东进与灌婴会合,猛攻司马欣。再度人多打人少,先灭已经成了空架子的司马欣。

由于此时塞军主力已经被灭,汉军一路所向披靡。塞军几乎没有组织成太大的防御力量,司马欣投降。

韩信东平司马欣时,让章邯再次看到希望,缓过一口气来的他令章平和翟王部队姚卬向曹参反攻。

章邯再度被韩信从城里调了出来。

曹参守景陵二十多日。

章平等不下。曹参在敌军疲敝之时率军出击,击破章平、姚卬联军。

章平西退,曹参追击。

章平在撤退时,再得章邯和董翳挤出来的援军,于是回头与曹参再战,曹参渐渐支撑不住。就在曹参体力不支之时,平定塞地的韩信派周勃率军自咸阳一路驰援,在这个紧要关头加入了战局。

汉军再破章平,消灭了援军大部。章平逃亡陇西。

自此,除章邯死守的废丘外,渭水河谷皆告平定。

之后,韩信派郦商往北打,还是望风披靡,直至上郡,实力最弱的翟王董翳投降。

周勃带人往陇西撵章平,生擒之并扫清其残余势力。

随后,汉主力会师,围困废丘。至此,「三秦」大定。

整个过程,共计一个月。

韩信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指挥者,在略定「三秦」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极高的军事天分。

除项羽外,秦末的另一位「战神」到位。

在整个秦末发生的战争中,出现了很多闪光耀眼的将星,像英布、彭越、周勃、樊哙、曹参等,都是属于派出去让人放心的战略实施者。

英布、樊哙做先锋,往往无坚不摧;彭越、曹参打阻击,往往牵制力极强,这都是国之良将,但他们都不是「战神」级别的。

真正的「战神」,是属于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战局,乃至天下大势走向的人。

他们攻无不取,以少胜多,而且最重要的是,只要他们一登场,对方阵营就会产生极大的压力感!

对方会感到心虚、没底,这种无形的压力感极强!

像白起,如果他在赵国,我们很难讲整个历史的走向会是怎样。这就是「战神」的作用,他们有扭转乾坤的作用。

也正因使用效果太好,所以老天往往严格控制产量,这种「战神」往往上百年才出一个。但到了秦末,上天决定让这个剧本更加精彩些,派下了两位「战神」。

秦末诸将,项羽、韩信,自成一档!

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已经显现出了超凡的实力,后面他还会有很多精彩的表现。占有巨大优势的刘邦只要一看到项羽,用后世比较客气的话讲就是:十战,九不胜。

其实,准确点说,应该是数十战,一胜。而且,刘邦还是带着「全世界」踢场子打赢的。

韩信则走出了另一条传奇之路,他的神奇在于,他几乎空着手就完成了天下三分有其一。

韩信厉害在两点:

第一,不受自身实力影响,有面没面都包饺子。

第二,他打仗就好像带着手机在临阵指挥。

第一战还定「三秦」,无论是在战略层面还是具体实操方面,都漂亮无比。

在大战之前,庙堂之算就已经大比分领先。真打起来后,我们看看他各种各样的调度,这忙活劲哪!永远是在用人多打人少!

凉州闹完动静后,马上调回西路军随主力出秦岭。主力军和西路军与章邯决战时将「三秦」主力都引来,灌婴在子午谷出场。第一次大胜后留下曹参打阻击,然后东去会合灌婴再次集中优势兵力吓唬司马欣。用曹参的薄弱力量引出剩下「两秦」的残余力量后,他又迅速支援。

韩信的还定「三秦」,没有一战是纠结于攻城战的。

全是给你调动出来,以野战解决问题!

总思路,就是消灭你的有生力量!

另一位「战神」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了。就此,楚汉的牌桌彻底支开了。

刘邦打回关中,有两个关键的要点。

这两个要点,韩信都帮他做了很好的突破。

第一个要点,就是打关中的窗口期问题。

人在创业阶段的时候,是不能歇的。歇的最大坏处,就是只要一歇,这口气一泄,再想提起来,千难万难。

所以,在这一点上,张良算是第一次看走了眼,因为他劝刘邦要把巴、蜀巩固成大后方后,再徐图缓进,还一把火把栈道烧了。

但韩信非常明白地点破了打回关中的窗口期问题,打关中,汉军最大的资本其实是无形的!

就是项羽和刘邦在关中所作所为造成的民心反差,以及分封「三秦」的民心不附!

一旦时间长了,三个秦将将关中地区巩固住了,四塞之国的关中地区并不比蜀道难的川蜀地区好打到哪里去。

第二个要点,发挥优势问题。

申军法,承秦制,三路出击!

看起来,定「三秦」的功劳都在后面的攻城拔寨,但实际上,主要功劳是在前面的定策与突破。

刘邦这边杀出来后一打听,给他乐的呦,他已经算是动作晚的了。

眼下的中原,早就一地鸡毛了!备案号:YX11QpoKX4n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2021 - 2024 墨海拾贝

Me

Cut out summary from your post content here.

The remaining content of your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