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英年早逝的将帅如果活久了可能晚节不保?
2022-07-24T00:00:00Z | 21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2-07-24T00:00:00Z
项英。
老蒋给了南方游击队一个编号:新四军。
「土包子」的项英因为资历老,代替了当时身为「党外人士」的军长叶挺,掌握了军队实权。
之后的转移中,他刚把军队「送进」了老蒋的包围圈,没等中央正式惩处,就被自己的部下杀了。
壹·留下的红军变成了游击队
要聊新四军,就得从长征前说起。
1934 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在中央苏区待不下去了,打算转移到湘西去找贺龙的红二军团,重新开辟新的根据地。但是大部队要撤前,苏区并未完全沦陷,需要留下一部分人继续战斗,以便大部队顺利转移。当然还有一个说法是为了过段时间打回来做准备,这个理由也就是听听,没法明说。
看看当时留下的是一些什么人,就大体上明白了。
主力部队全部带走了,一共剩下了 16000 人左右,其中有 2000 多是重伤员,根本无法跟随大部队突围,带着都是累赘。其他的那些大多数是拿着大刀梭镖的非主力部队,你让这些人去对抗跟老蒋几十万带着飞机大炮机枪的部队?
而看看留下的那几个大佬们,就更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陈毅是腿负伤走不了路,而项英、瞿秋白、何叔衡、贺昌等人,是跟博古和李德有过意见冲突合不来的。也就是说,当时被留下的这些人,面对的是一个自杀式任务。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最后只有少数人突围跑了出去,其中就包括项英和陈毅,还有日后威震中原打的国军叫苦不迭的粟裕。
粟裕留下的情况不太一样,他是红七军团的参谋长,当时为了扰乱国民党军的部署,率队北上拓展,错过了跟随大部队长征的机会。
革命就是这样,为了全局,牺牲局部,也是可以理解的。
领导人不是也说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嘛。
只是博古和李德出于个人喜好,把自己不喜欢的同志排除在长征名单范围之外,确实有点不地道。
需要多说一句,当时领导人也是被留下的。领导人和博古、李德的矛盾都是众所周知的。
只不过很多人不同意,周恩来出面反复协调,领导人才跟着大部队出发了。
不然,历史又将是另外一个走向了。
苏区剩下的近 3 万人,最后只有 1400 多人突围了出去。
由此开始,留在南方的红军们,从 1934 年 10 月,开始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生涯。
他们和中央以及上级党组织的联系断绝,没有根据地、没有物资、没有援助,而且是在国民党的统治区内活动,面对的不仅仅是如何生存的问题,更多的是如何躲过围剿和搜索。
陈毅当时写的一组《赣南游击词》很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困苦情形。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夜难行,淫雨苦兼旬。野营已自无篷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满山抄,草木变枯焦。敌人屠杀空前古,人民反抗气更高。再请把兵交。
在这种看不到任何希望的绝境面前,南方 8 省的游击队足足坚持了三年。这些游击队员们,就是新四军的前身。
贰·新四军的成立
1936 年的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并没有达成对红军改编的协定。
但是到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后,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陕北红军已经有了几万人的规模,蒋介石即使心里一百个不愿意,也已经不可能考虑剿灭了,这时候如果再去打红军,得被全国人民的唾沫星子淹死。
于是,西安事变之后谈谈停停的国共谈判一下子有了突破,双方达成了联合抗日的协议,陕西红军变成成了国民政府革命军第八军。
但是还在南方打游击的那部分人怎么办?
南方 8 省的这些游击队,这几年一直坚持在深山老林打游击,没有通信设备,早已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尽管如此,我党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抛下这些当年留守苏区的同志们。
尽管蒋介石开始没有改编这部分人的想法,但是在我党的坚持之下,作为谈判的条件之一,最终同意了把南方游击队改编成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
至于新编第四军这个番号倒是有一番来历。
这个番号是叶挺跟老蒋建议的,最终得到了国共双方的认可。
蒋介石认可「新四军」,是因为当年他任总司令进行北伐的时候,北伐军里面有一个第四军。
而领导人对「新四军」这个番号的认可,则是因为他创建红军时的第一个军就叫红四军。
于是,南方游击队集结之后的番号就这样在两党的认可之下定了下来。
这儿说到叶挺了,那就顺便聊聊这位新四军史上最憋屈的军长。
叶挺的资历够深,南昌起义时主力部队就有叶挺的 5 个团,后来的「红军之父」朱元帅当时还是南昌的公安局长,手里也就几百号人,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远远比不上叶挺和贺龙他们。
但是朱元帅最大的功劳就是把残兵收集起来带到了井冈山,为革命保留了火种,这在当时的兵败的情况下是相当不容易的。
叶挺是个牛人,当年北伐时任第四军独立团团长,有「北伐名将」之美誉。后来在南昌起义中任前敌总指挥,作用巨大,因此成为我军的创始人之一,但是后来做了一件糊涂事。
1928 年去苏联汇报情况的时候,由于王明、李立三等人对叶挺无端指责,把广州起义失败的责任归咎于他一个人,加上对党内一些问题也看不惯,而选择了退党。这次脱党事件,也严重影响了他后来在新四军中的地位和工作开展。
新四军组建时,关于军长的人选问题国共又干了起来。
按照蒋介石的意思,必须是由国民政府派人担任。这样的方案我党当然不同意。
军长人选牵扯到后续新四军是姓国还是姓共的控制权问题,延安在这个问题上绝不让步。
但是蒋介石也绝不同意由我党指派军长,这个事就陷入了僵局。
之前在澳门隐居的叶挺因国内抗战爆发已回国,希望为国效力。蒋介石对自己这个曾经的部下很是欣赏,于是决定指派叶挺担任新四军的军长,并在未和中共确认的情况下单方面发布了委任状。这让中共很是恼火。
但是叶挺毕竟是参加过南昌起义的我党人员,在中共上层有一定的人缘,而且后来又应领导人之邀去了一趟延安,在延安受到了热情的欢迎,这让叶挺非常感动,也向延安保证日后新四军的军权交由中共控制。
由此,经过国共双方的互相协商让步,最终军长一职由国民政府指定的叶挺担任,副军长由中共方面指定的项英担任。
归根结底,国共双方都想夺得这支军队的控制权。这也导致了日后皖南的悲剧。
叁·项英的两个问题
先聊聊叶挺和项英这两个人的关系。这两个人就好像是两个世界的人,完全就是不对付。
项英这个人资格很老,早期是搞工人运动的,后来在中央苏区的地位很高,当时被外界称为和领导人、朱德并列的苏区三大领军人物。
项英就是典型的和士兵打成一片的「土包子」类型,对外表不讲究,理个大光头,说话大大咧咧。天天和士兵一起端个大碗蹲地上吃饭,非常平易近人,很受士兵的爱戴。
叶挺则完全不一样,他对外表和生活极其讲究,就是现在说的那种很小资的一个人。
叶挺是正规军校出身,整天穿一身将军服,戴着白手套,活脱脱就是一个普鲁士贵族军官的形象,和新四军这帮刚从大山里面钻出来的「土包子」完全是两种概念。而且他在国外居住多年,喜欢摄影,对食物也比较讲究,跟新四军战士根本就格格不入。
咱们肯定就看出来了,项英和叶挺两个人指定是谁也看不上谁,要想让两个完全不搭的人成为朋友,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谭。
但是导致他们矛盾的最根本原因,并非个人性格以及生活爱好的不同,而是理念和思想认识,特别是对军队控制权的矛盾。
前面我们讲过,新四军成立之初,本身就是从 8 省 15 区的游击队临时集结起来的,这和一直在党领导下的陕西红军有很大不同。这些游击队和党中央早就失去联络多年,在残酷的环境下,很多游击队实际上跟土匪差不多了,对党的很多方针政策的变化都不理解。
所以呢,像这样一支并非完全由中共控制、国共两党都想取得控制权的队伍,对于担任正副军长的叶挺和项英两个人来说,就很尴尬了。而最尴尬的一个人则是叶挺,为什么?他是光杆司令一个,而像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张云逸、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等人,那妥妥都是我党的人啊。
这还怎么玩?本来叶挺就是党外人士,新四军这些领导人甚至包括中央都不是对他很信任,也就是说没有拿他当自己人。尽管叶挺上任之前去了延安一趟并且相谈甚欢,但是毕竟隔着那么一层窗户纸,差那么一点事。加上叶挺在生活习惯上与大家的格格不入,所以叶挺在新四军中,反而成了客人一样,大家都对他彬彬有礼,但是很难跟其他人打成一片。
叶挺是北伐名将,跟国军上层比如顾祝同等人都很熟,还能直接和蒋介石搭上话,这是一个双刃刀。
一方面可以通过这种关系为新四军争取利益,比如武器、物资之类的,叶挺利用自己的人脉,确实为新四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和国民党的亲密关系,更加导致了我党同志对他的不信任感。
因此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建军初期,中央发给新四军部的一些电报,大多都是发给项英,指名发给叶挺的很少。但是有些内容需要作为军长的叶挺知道,如果直接把原件给叶挺看,上面没有叶挺的名字,这会让敏感的叶挺感到难堪;如果直接由项英口头转述,更加增加了叶挺是个外人的感觉。不过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前期,后期中央也发现了问题所在,慢慢有了改观。
中央发现了什么问题?那就是项英对中央指示的执行问题,以及项英无法调节跟叶挺关系的问题。
由于两人的关系问题,导致在一些决策方面影响了新四军的正常发展。比如说在商议一件事的时候,一般都是项英和张云逸等人商议完,然后派一个参谋去通知叶挺,说军长那啥关于那个什么事,副军长和参谋长刚才商议了,来请示一下您的意见,这样做行不行?啊,你要考虑一下?不用考虑了,那啥小分队已经出发了,要不这次就这样定了吧……
这还怎么玩?
叶挺的愤怒可想而知,但是又不好直接闹翻。
咱们如果把自己代入当时的叶挺,估计能体会到叶挺那种既愤怒又无奈的心情。
所以后来皖南事变后叶挺被囚禁时,他写下了「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的悲叹,其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再一个项英的问题就是路线执行问题。
国共共同抗日后,王明提出了「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方针,简单理解就是一切都听国民政府指挥安排。这自然和领导人的理念是完全不合的。
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正确,你也不能说这个方针不对。当时认为这个方针是正确的中共高层不在少数,领导人还一度成了少数派。
但领导人早就看明白了,如果真的这样干,按照老蒋的一贯手法,肯定是把中共军队安排到第一线去跟日军硬拼,就中共那点军队,没几天就拼没了。
最终中央还是统一了思想,那就是在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坚持中共的独立自主。这样一来,灵活性就大了。
结果是啥?八路军在北方没几年由 4 万人发展到了 30 多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四军 1937 年 10 月成立时 1 万人左右,到 1941 年皖南事变时,则只有 2.5 万人,基本上没什么太大的发展。
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当然不能否认地域的影响,新四军所在地还没有完全沦陷,有国民党军队驻扎,发展有困难可以理解,但是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项英坚持王明路线,以服从统一战线为荣,对中央指示的东进北上的方针以种种理由推脱。
这从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后,没几年时间就发展到了十万多人,就可以看出问题所在。
当时为了新四军的正常发展,周恩来曾多次设法协调项英和叶挺的关系,希望他们以大局为重,精诚合作共图发展。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这两个人你谁也不能换掉。
叶挺不用说了,北伐名将,当时在国内有巨大的声誉,况且是国民政府指派的,如果把叶挺换掉,那很可能引起国民政府的强烈反应和舆论压力,破坏统一战线的大帽子就压到中共头上了。
项英更不用说。资格老得不得了不说,当时组建新四军的时候,是项英凭着自己在南方游击队中的巨大声望,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南方 8 省的游击队整合到了皖南,是新四军建军的最大功臣。
顺便说一句,当时南方的游击队都在深山老林里坚持战斗,缺吃少穿没有任何外援不说,更和中央失去了联系,基本就是自己说了算,各自为战,对中央的组织变化和政策方针的变化一无所知。
当时把这些人聚集到一起,跟他们说以后和国民党是一家人了,一起去打日本鬼子,很多人根本思想就转不过弯来。
所以项英能在短时间内把这些人整合到一起,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成绩,因此他也被称为「新四军的灵魂」。
但是到了 1940 年,中央实在看不下去了,下了决心要把项英调回延安,让叶挺掌握实权在南方好好发展。但是项英还是左右推脱,后来由于蒋介石也不同意项英去延安,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这个结果,最终导致了皖南事变的惨剧发生。
肆·国共摩擦不断
咱们一直说十四年抗战,但是实际上真正打得激烈的就 1937 年和 1938 年这两年,1939 年之后日本人就慢慢消停了。
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石油不足,一个是兵员不足。
日本军队是机械化部队,什么汽车坦克都是需要石油的,更不用说海军那些吃油的祖宗了。而日本本身不产石油,本来寻思着中国地大物博,废了老大劲攻下了半个中国,到处勘探石油,却悲剧地发现:我擦,中国竟然也没有石油!
当时日本的石油 80% 是从美国买过来的,后来慢慢地也把外汇耗的差不多了,就想跟美国商议能不能延长一下账期。美国那帮子资本家也不是傻子,一看日本也是没钱了,就没同意。加上后来美国开始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石油一下子成了日军最紧缺的东西。
所以后来日本人挺不住了,没办法就铤而走险去搞了美国的珍珠港,结果把自己搞死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没石油怎么办?那就节约着用吧。所以大战役没有了不说,日军基本上就龟缩在大城市和交通要道,能不出去就不出去了。出去溜达就得费油不是?
再一个原因就是兵力问题。话说日本侵华投入了 100 万兵力,一听哇这么多,但是架不住中国地方大啊。这一百万人平均到所有的沦陷区,那就跟在河里撒了一把沙子差不多意思,很快就没影了。
所以到了 1939 年的时候,日军除了已经打下来的地方,基本上是打不动了,即使打下来也守不住。
于是竟然出现了奇特的和平共处现象。铁路周围的城市是日军占着,离铁路远的城市是国军占着,而农村的广阔天地,则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活动。大家谁也奈何不了谁,就这么耗上了。
据说最后驻防的两家部队的士兵还有的成了朋友,没事递个烟聊聊天什么的。
在抗战中有一个诡异的事不得不提一下。
事实上从 1938 年下半年以后,日本曾经和蒋介石政府关于停战谈判了三次。
原因就是日本也知道想完全占领中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而老蒋也知道硬刚是刚不过日本人的,所以双方都有停战的意愿。
但最终因为条件问题没有谈成。
老蒋的意思是让日本人回到七七事变前的状态,但是日本人不同意,心想我费了这么大的劲死了那么多的人,好不容易占领了这么多地方,你再让我回到起跑线,你不当我是个大傻子么。
言归正传。当时在东部沦陷区,有四支武装力量在纠缠:日伪军、国民党政府军、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地方抗日武装是国军和新四军都想争取的力量,不属于两党统辖只求自保,但是国军和新四军的矛盾却日渐突出。
当时蒋介石为了防止中共军队的扩张,特意给中共军队划出了规定的防区,而这块防区三面环绕国军,另一边是江对面的日军。老蒋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要把新四军牢牢地摁在这儿别乱跑。
这和我党的方针就相违背了嘛,原因你懂的。于是没事就到处溜达,看哪儿好就占下来不走了。看地图就很明白了,国军防区到处都是新四军的支队,搞得国军是苦不堪言。
红色是新四军,绿色是国军,黑色是日伪军,各方势力乱成一团 。
多说一句,新四军当时面对的形势确实是很不乐观。
为什么这么说呢,八路军在北方,大部分国土都是沦陷区,国军都跑了,所以八路军是从日本人手里抢根据地,老蒋有意见也说不出什么来。
因为我是在打日本鬼子嘛,抗日难道不对吗?
但新四军就不一样了,三面环绕的都是国军,你从国军手里面抢地盘,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这样一来,老蒋就不干了,就开始准备对付新四军了。
当时苏北那一带是江苏省长韩德勤的国军驻防。
陈毅和粟裕不是提前北上了嘛,在苏北建立了根据地,这就相当于是抢了国民党的地盘。双方打了一顿嘴仗,谁也不让步,最终升级成了一场大战,这就是「黄桥战役」。当时韩德勤的 89 军战斗力不行,让新四军给消灭了 1 万多人。
事后国共双方互发电报谴责,反正是各说各的理,都想占据舆论制高点。
我党就说,你们破坏统一战线,无故跟友军开火。
国民党就说,你们跑出了自己防区,严重违反规定。
我党就说,我们没事溜达溜达看看打几个日本鬼子咋的?
国民党就说,你打日本鬼子不去江北溜达到我家门口是几个意思?
反正大约就是这么个意思。这次事件属于事情小影响大,国共摩擦不断,基本上处于马上准备撕破脸的架势了。
伍·皖南事变的发生
1940 年 8 月,彭元帅带着八路军发动了针对日军的「百团大战」,参战兵力达到了 105 个团。
蒋介石对战绩并不怎么关心,他关心的是啥?
娘希匹,八路军整编的时候不是只有 12 个团吗,什么时候变成 100 多个团了?
于是,对中共军队的压制,成了老蒋火烧眉毛的事。
百团大战的事,后来在彭元帅挨整时也被翻出来,说搞那么大的阵势,暴露实力,引来日军和国军的围剿。有一说一,这么讲也有一定的道理。
对此,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给蒋介石出了一招。
1940 年 10 月 19 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向八路军的朱德、彭德怀,新四军的叶挺发电,要求八路军和新四军在一个月之内全部开赴黄河以北,并将 50 万的兵力削减至 10 万人。
中共直接懵得一逼,我擦,老蒋脑子坏了?我没白没黑好不容易攒了这么点家底,你怎么能提出我根本不可能同意的二百五命令?
人家老蒋要的就是你的不同意。
1940 年 12 月 9 日,蒋介石直接发布命令:一、长江以南的新四军于 12 月 31 日前开赴至长江以北;二、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于 1941 年 1 月 30 日前开赴黄河以北。
第二条命令中共连想都没想,直接无视。
八路军的根据地都是在敌占区,给老蒋 10 个胆子他也不敢跑到沦陷区来剿共。
但是第一条就有点纠结了。
新四军军部孤悬皖南,四面八方全是国民党的军队,如果到时候不走,蒋介石直接以反叛的名义进行剿灭,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实际上,对于新四军四面皆敌的处境,领导人早就发现有问题了。
早在 1940 年 1 月、3 月和 4 月,中央连续发电报给项英,要求尽快将军部移至苏南和江北,这是最安全的,也是最易于今后发展的。
到了 5 月,已经在苏南的陈毅和粟裕也向项英发电,建议尽早转移到江北。
但是奇怪的是,项英对此的反应非常消极,提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就是不想离开皖南。
后来国民党提出要求北上的命令后,延安方面心急如焚,连续发电要求项英带军部过江,但是项英依然是各种推脱,甚至到了公然对抗中央命令的地步。
直到 12 月 26 日,毛泽东忍无可忍,措辞严厉地给项英发电:
中央还在一年以前即将方针给了你们,即向北、向敌后发展,你们却始终借故不执行。
……
全国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有你们这样迟疑犹豫无办法无决心的。
……
究竟你们主张的是什么,主张拖还是主张走,似此毫无定见,毫无方向,将来你们要吃大亏的。
面对如此严厉的催促,项英还是拖拖拉拉,直到过了国共两党约定的期限 12 月底依然没有行动,直到 1941 年 1 月 4 日才开始移动。
咱们来揣测一下项英为何不愿意走的原因吧。
因为项英和叶挺的矛盾导致新四军发展受限,中央早已决定把项英调回延安,让叶挺在新四军大展拳脚。
当时不是没走成么,项英估计是考虑如果到了江北安全之后,大概率要把自己调回延安,他在新四军呼风唤雨惯了,估计是不想放弃自己的权力。
以上纯属猜测,是否是这么个情况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根据项英的对率军北上的种种拖延和不情愿,确实是非常不可理解。
不管怎么样,他的这种做法,把新四军 9000 多人推向了灭顶之灾。
当时新四军军部驻扎地是云岭。
去江北的路线有两条,第一条是中央建议的东线,第二条是蒋介石指定的北线。
东线是从军部出发往东走,经马头镇、孙家埠等地,然后往北,经苏南北渡过江。
这条线路稍远一些,但是这是新四军军部到苏南的我军交通线,沿途设有兵站,群众基础比较好。
而且这是叶挺和三战区协商好的一条路线,所以无论怎么讲,这都是最安全的一条路线。
东线是最安全的一条渡江线路。
北线则是蒋介石指定的,从军部出发往北走,经铜陵、繁昌之间北渡。
这是路线的优势就是近,部队从云岭出发,第二天就可以过江。
但是缺点是危险性高,因为江对面是日军防区,过江之后免不了需要和日军干一仗。
所以说老蒋从一开始就没安好心眼,想让日本人把新四军给吃掉。
北线近但是危险,是蒋介石指定的路线。
为了尽可能安全转移,新四军参谋处早在几个月就开始派人对这两条路线进行侦查,并拟出了具体行动计划,标绘了行军路线图。
即使是对新四军不利的北线,也做好了侦查和动员工作,在长江南岸提前控制了 12 个渡口,征集了 200 余艘渡船,随时准备渡江。
叶挺的意见是力主走东线,也是他和三战区协商好的一条路线,相对要安全许多,而且也是延安方面建议的路线。
第二选择则是走蒋介石指定的北线,风险大一些,但也不是未尝不可。
然后,奇葩且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幕出现了。
就在新四军准备转移了,项英却断然否定了这两条路线,而是选择走南线!
大家看看下面的地图就明白项英选择的路线是多么的不可思议。
项英制定的南线,简直是不可思议,但包括叶挺也无奈执行了。
所有人都当场傻眼,无言以对。
这条路线相当于南辕北辙,要多绕很多的路不说,往南走都是国民党的核心防区,新四军孤军深入,很容易就能被国军就地消灭,而且还无话可说。
因为你没有按照指定的路线走不说,还跑到我们的防区来了,这不是叛乱这是什么?
蒋介石如果知道新四军走这条路线,估计嘴都合不拢了。这是典型的送人头啊。
项英选择的这条转移路线,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政治上,都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即使叶挺反对也没卵用,项英在新四军中有巨大的威望,早就养成了说一不二一意孤行的习惯。
于是,新四军 9 千多人,走上了南线这条必死之路。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人为的悲剧。
走南线对这 9 千人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
大家对这条路线根本不熟,也没有提前搞过侦查,竟然迷路了。
最主要的一点是慢,慢得不可思议,根本不像是战略转移,更像是在慢腾腾地搬家。
其实新四军里面有参加过长征的,对此也表示了担心,但是在项英面前,什么卵用都没有。
国军的移动本来就够慢的了,但是新四军好像在和国军比赛,看看谁更慢。
准备过来堵截的国军第 40 师和第 79 师已经慢慢地在进行合围,而新四军从云岭出发走到茂林,竟然用了 5 天!关键是到了茂林之后,项英又让部队歇了两天,这感觉就像是在等国军合围完成一样。
你说转移路线你选择错了就错了,大家都认了,更可气的是在战术问题上,项英一直打压叶挺等人的正确意见,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行军磨磨蹭蹭不说,在后续对国军的战斗中也是犹豫不决,朝令夕改,造成了大量无谓的伤亡,也让大家都思想混乱,斗志全无。
在国军的严密堵截下放弃突围,最后竟然又决定返回云岭。
蒋介石好歹也是军校毕业生,这么大的口子怎么可能还给你留着?没办法又掉头往回走。
就这样转来转去,最终还是在茂林地区没转出去。这时候国民党军 8 万余人已经合围完成,反复突围也冲不过去。这时候只剩最后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分散突围,也就是几个人一伙,能跑多少算多少,听天由命了。
然而在这个紧要关头,项英,这个领导三年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被称作「铁人」的新四军实际掌门人,又犯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错误,竟然带着几个人丢下部队,开小差自己跑了!
尴尬的是迷路了,在山上转来转去,碰上了打阻击的新四军小部队,又非常尴尬地跟着回来了。
回来后跟大家说是自己走散了,至于大家信不信我就不知道了。
部队找不到项英自然要给延安发紧急电报,延安一听这个有着多年党龄的老革命竟然开小差,勃然大怒,直接把项英免职,让叶挺全权负责,带部队冲出重围。
可叹我们的叶军长在新四军干了三年一把手,在部件即将覆灭的最后关头,才第一次拥有了对军事的指挥权。
突围的过程就不用详细描述了,反正最后有 2 千多人跑了出去,其他人全部牺牲在了茂林。
其实想想在 8 万国民党军队像铁桶一样的重重包围之下,能跑出去这 2 千人也绝对是奇迹。不得不说,搞了三年游击战的这批人,战斗力和野外生存能力,是真的强悍。
在战斗结束前,为了保全残存的人员,叶挺去找对方谈判,直接被扣押囚禁了。
至于项英副军长,和参谋长周子昆跑到了一个山洞里,在熟睡时被副官刘厚忠给杀了。作为一个老革命,没死在战场上,也是牺牲得有点冤。
陆·结束语
不知不觉写了接近 1 万字了,本来还想写一下新四军军部重建之后的事,但是字数太多了,那就挑重点简单说一下吧。
首先有一个最大的谜团,就是项英的迷操作。
一直抗拒中央的北上发展方针不说,在迫不得已转移时,为什么不选择相对安全的东线和北线,而选择了几乎是必死之局的南线?
这个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项英不愿意去江北。
当时中央已经打算把他调回延安了,去江北之后大概率会被调回延安。他担心回延安之后会被架空,手里没有军队了嘛。走东线和北线,那是肯定要去江北的。那他往南走最终不也是去江北吗?估计还真不是。
从地图的路线来看,做这个路线选择,肯定是有其他目的的,要不然没法解释。
但是他自己没说,到底有什么目的谁也不知道。
只能妄猜一下,他可能是想带着部队去黄山一带打游击。
至于怎么跟大家解释不去江北了,按照项英在军中的威望,想必不是什么难题,比如说国军封锁严密去不了了,比如说在这儿搞革命有利于发展了,总之会有说道。
当然这只是猜测,到底是不是这个情况,没人明说。
但相信很多人包括中央,对此都是心知肚明的。
再一个就是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的变化。
皖南事变后,蒋介石趁机取消了新四军的番号,但是我党还是重建了新四军的军部,并且严格执行中央北上发展的方针政策,从 1941 年到 1944 年,迅速发展到了 12.5 万人。
这其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对比。1937 年 10 月新四军成立到 1941 年 1 月皖南事变也是 3 年多的时间,新四军从 1 万人开始,仅仅增加到了 2.5 万人左右。
孰优孰劣,谁对谁错,大家自己体会吧。
再说说新四军的变化。
日本投降之后国共两党重新兵刃相见,国内局势大变。新四军大幅度北撤。其中五个师开赴山东,与山东野战军一起,改编为华东野战军。剩下的两个师,一个去了东北改编成为了东北野战军,一个去了中原改编成了中原野战军。
至此,新四军的番号正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备案号:YX11vRxlyK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