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立国时特别强大却在极短时间内消亡的国家?

2022-09-19T00:00:00Z | 65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2-09-19T00:00:00Z

历史上有哪些立国时特别强大却在极短时间内消亡的国家?

西晋立国时可以说得上是很强悍了,但仅仅过了一代皇帝,这个国家就在八王之乱中走向衰败,最后四分五裂。

到底是什么样的政变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葬送帝国呢?这件事情,还要从司马氏代曹说起。

楔子:三分归一统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司马懿的生平,大家想必都比较熟悉。简单来说,曹丕与其子曹叡都比较短命,于是曹叡死后托孤于司马懿与曹爽,而司马懿最终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于嘉平元年,也就是公元 249 年干掉了曹爽,把持了魏国的朝政。

于是推司马懿上位的这些人就都不太爽。

为什么不爽呢?道理很简单,我们推你上位,是因为曹爽搞什么「正始改制」,动了我们的蛋糕。结果没想到司马懿你上来之后就弄死了曹爽,然后玩的比曹爽还大,你这不合适吧!

司马懿当然明白这点,所以他一方面加紧封官许愿,一方面开始着手控制关中和淮南这俩地方——关中是魏蜀两国对抗的重点地区,淮南则是魏吴对抗的焦点,常年屯有重兵。而司马懿在关中作战多年,根基深厚,所以没费多大劲就把关中给控制住了。

然而等到了淮南,出事了。

淮南军分区司令王凌表示你跟 sei 俩呢?把持朝政为非作歹你当我看不出来吗?盘他!

于是王凌拥立楚王曹彪,造反了。

王凌是王允(就是诛杀董卓的那位)的侄子,也是曹魏一等一的重臣,所以他这么一闹,影响那是十分的恶劣。更关键的是淮南地处魏吴对抗一线,你造反了,吴国趁机打过来怎么办?

所以司马懿顾不得当时自己身体不好,亲自带前去平叛。结果这么一折腾,叛是平了,司马懿的身体也造完了。要说有什么好处,那就是由于王凌同学造反时拥立了楚王,所以给了司马懿一个绝佳的借口把曹氏诸王都给半软禁起来了。

魏嘉平三年(公元 251 年)八月,司马懿一命呜呼,他儿子司马师上位掌舵,接了父亲的班。

曹魏的老臣们就更不爽了。

咋的,老子英雄儿好汉啊?这大魏是你家开的啊?你司马懿把持朝政也就算了,毕竟是先帝临终前钦点的托孤重臣,在我大魏南征北战几十年功勋卓著。现在你死了让儿子来管我们?想啥呢?

司马师很苦恼。

把这些人都弄死吧,力有不逮。天天让人戳脊梁骨吧,浑身难受。

最后思来想去,我建功立业吧。当年曹操是怎么干的?尽复天下十三州之九啊!最后那些个汉臣们嘴上叫得欢,身体还不是很诚实地迎接了大魏的统治?所以我也这么搞,我把蜀吴灭了,看你们还敢跟我叫唤不了。

于是嘉平四年(公元 252 年)十一月,司马师让自己兄弟司马昭指挥人马三路伐吴,大败。

嗯,看来魏蜀吴三国鼎立不是没有道理的,咱们还是琢磨琢磨打胡人吧。

于是嘉平五年(公元 253 年)又下令让陈泰讨胡。

无功而返。

这就很尴尬了,你想建功立业,问题是建不起来啊!最后没招了,维护大家既得利益,慢慢磨吧。于是司马师一边笼络朝中重臣,一边捏住兵权,随时准备跟朝中的反革命分子做斗争。结果朝中最大的反革命分子——小皇帝曹芳——跳出来了:朕要搞你!

公元 254 年,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反攻中原。按照惯例,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被派出去跟姜维作战,出征之前曹芳总是要检阅一下部队、讲两句话鼓舞一下士气的。曹芳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司马师跟司马昭两兄弟平时并不待在一起,他俩一个在中央把持朝政,一个在外面执掌兵权,确保鸡蛋不会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这次曹芳则准备借着自己检阅部队的机会,出其不意的干掉司马昭,然后夺取军权,掉头来再干掉司马师。

完美!

曹芳觉得自己规划好了所有的环节,然而有一件事,是他万万没想到的。

那就是等到了发难的当口,曹芳自己怂了。

可你布置了这么久,连「天诛国贼」的诏书都写好了,最后怂了难道是打个哈哈开个玩笑就能混过去的么?显然不是啊!而且就在这年的二月,一小撮忠于曹魏皇室的臣子刚刚密谋了一次宫廷政变,被司马师提前得到风声将其一网打尽,所有的涉事人员都被全家杀光光了。所以司马师觉得你这届皇帝明显不行啊!废了,给老子换一个!

换谁呢?在太后的强烈要求下,换了个十四岁的宗室,高贵乡公,曹髦。

结果这一废立皇帝不要紧,淮南又叛了。

平吧!

于是「目有瘤疾」的司马师走上了自己父亲的老路:带病平叛,平叛之后迅速病逝升天,权力再次转移到了司马昭手上。

司马昭很难过。

比他更难过的,是小皇帝曹髦。

这位小皇帝据说年纪虽小,但「才同陈思,武类太祖」——就是说曹髦文如曹植,武比曹操。眼下司马师死在许昌,而司马昭则赶去探望自己的兄长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啊!因此曹髦迅速下诏,对司马家掌门人的不幸逝世表示了衷心地慰问,并说哎呀,这个咱们刚平叛完,司马师怎么说死就死了呢?可难过死我了,不过幸好还有你司马昭在,这样吧,平叛刚结束地面上还不太平,您受累,在许昌给我照应着点外面成不?什么?司马师当初带出去的那些部队怎么办?那自然是带回洛阳啦!

这道旨意看上去貌似没什么问题,然而傻子也能想得出大军回到洛阳以后会发生些什么。不过到底姜还是老的辣,司马昭身边的幕僚果断指出咱们不能留在许昌!你要是跟队伍分开了,指不定就得出什么事!咱们跟队伍一起回洛阳!

于是在曹髦绝望的目光中,司马昭带着队伍回到了洛阳。这位小皇帝翻盘的最后一次机会也被残忍地画上了句号。

大局已定。

在这之后,淮南又发动了一次叛乱,又不出意料地被搞定了——咱们需要解释一下,张辽、曹仁、曹休、满宠这些昔日的曹魏大将都曾坐镇扬州,淮南人民跟曹氏家族的感情显然十分深厚。而作为军事重镇,淮南肯定也不缺兵马。因此在整个魏晋交接之际,大规模的军事叛乱基本都是从这个地方发动的。

此时的三国再也不是当初那个烽烟满地、豪杰辈出的前三国时代了。什么辕门射戟、什么草船借箭、什么威震中原、什么血战长坂,都随着一众英雄奸雄枭雄的逝世而雨打风吹去了。此时吴国内部日常性忙着撕逼,国力内耗;而蜀国的掌门人是我们熟悉的刘禅,其治理水平毋须多言,大家都懂。只有魏国,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在国力上远远超出两个对手。而三次淮南之叛以后司马昭的势力一再膨胀——通过之前的几次平叛,曹氏家族在地方上的死忠与残留势力基本上被解决殆尽。因此第三次淮南之叛被搞定之后三个月,朝廷上就开始有人要求给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的提议了!

这眼瞅着篡位的事就要提上日程了啊。

司马昭的野心曹髦知道,不仅曹髦知道,大魏满朝上下的任何一个人都知道。时间一天天的过去,而曹髦也变得愈发绝望。终于在公元 260 年,濒临崩溃的曹髦带着宫中仅剩的忠于他的侍卫与奴仆向司马昭发起了一次荒诞的自杀式攻击!

这下问题大条了。

从上古时代开始,想做天子一般只有两条路,一个叫禅让,就是说你个人能力与品行过于突出,前一任天子觉得你太牛了,于是干脆你行你上了;另一个叫征伐,就是说现任天子昏庸无道,搞得民怨沸腾民不聊生,你带领群众起义,救万民于水火。而一个臣子向主子动刀,那个叫篡弑,是要被钉到耻辱柱上被人唾骂的!

所以大家谁也不敢跟曹髦动手。

曹髦优势很大!

曹髦 A 了上去!

大伙说这啥玩意啊?这咋整啊?天子带头冲锋咱咋办啊?

司马昭的死忠,贾充站了出来——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个名字,因为他在晋初的一系列破事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说大家不要慌,弄死他!

最后一个头铁的哥们——太子舍人成济——重拳出击,弄死了小皇帝。

曹髦甚至没有见到司马昭的面就死在了半路上,用自己的血见证了大魏末代皇族的尊严。

司马昭一下子就懵了。

一方面他篡位的条件还不充足,而另一方面全天下的指责都冲着他过来了,最后司马昭迫于压力,不得不把成济给族诛了。成济得到消息后整个人都不好了:老子可是为了你动手弄死的皇帝!你转头就把我给卖了??于是他光着身子蹿到房上破口大骂,司马昭的名声现在是顶风都臭八百里了。

煎熬中的司马昭只好在扶持了一个新的傀儡的同时加紧了攻蜀的步伐,终于,公元 263 年魏国伐蜀成功,司马昭总算获得了他梦寐以求的绝世之功了!

剩下的事情就相当简单了,公元 264 年,司马昭被封为晋王,而他的儿子司马炎则在次年自己父亲死后称帝,终结了魏国的国祚。而公元 280 年,司马炎又灭掉了东吴,统一了天下。

整个三国乱世,终于迎来了他的终结者。

序幕

司马炎统一天下之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优雅地治理国家?

经过深思熟虑,司马家决定采取三个方针来管理国家。

首先是「宽」,对臣下要尽可能地宽厚一点,只要你们不扯旗造反,有点什么眷恋旧主之类的那都不叫个事!咱们晋朝用的本来就是大魏的班底,以前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只要大伙总体上拥戴我们司马家,剩下的都好说。

其次是「孝」,强调「以孝治国」。既然咱们司马家上位过程不太光彩,那么就尽量少谈「忠」这种事,多谈谈孝,孝道多好啊,长幼有序。

最后是「亲」。大魏怎么完的?自秦汉之后诸王虚封,手里没权啊!所以最后咱们司马家上位的时候宗室王爷没一个能打的,才让咱们有机可乘,这个教训是一定要吸取的。所以咱们司马家呢,自然就是要依靠宗室、发动宗室,用司马家的这些人把这锦绣河山管起来,这样外人就没机会乘虚而入啦!

大家觉得这个主意太棒了。

不过以孝治国还是以法治国,其实都无所谓。当时连年战乱,人死了一茬又一茬,蜀汉投降的时候才二十八万户,东吴好一点,被灭的时候也不过五十二万户。因此晋朝统一天下以后一旦开始休养生息,人口啊生产力啊什么,马上刷刷的就回来了。

此时天下的形势不是小好,是一片大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司马族人封王四处镇守天下,世家大族拥护朝廷,可以说大晋正处于走向伟大复兴的道路之上。然而司马炎却不是很开心。

他不开心的原因很简单:他的太子司马衷是个傻子。

不是假傻,是真傻,智力测验都过不了 80 的那种。那句著名的「何不食肉糜」就出自这位太子之口。

其实用傻子来形容他可能有点不太恰当,现代的精神病学将智力缺陷人群划分为「白痴」、「痴愚」和「愚鲁」三种,而学者们认为司马衷应当可以被划分到「愚鲁」这个等级里。司马炎当年立太子的时候司马衷只有 9 岁,他可能只是觉得自己这个儿子发育得稍稍有点慢,也没太在意这事。然而随着司马衷年纪越来越大,司马炎终于也醒悟过来了——朕这太子,是不是缺心眼啊?

正常来讲,知道自己立的太子缺心眼也好办,司马炎有子女 30 多个,虽然夭折了一些,不过想找个智力发育正常来的接班还是很容易的。可问题在于两点,第一,我大晋刚刚确定了以孝治国的基本方针,强调长幼有序,太子没有明显缺陷的情况下随便就换掉,不太合适;第二,司马衷成婚时间较早,这位太子的身后……可是有太子妃的。

这位太子妃姓贾,名南风。长相感人,性格粗犷,还大司马衷两岁。智力发育有缺陷的司马衷经常被自己的太子妃压得抬不起头来。而这位贾南风能被选为太子妃的原因也很简单:她爸爸叫贾充。

贾充咱们前边提过,他是司马氏反魏集团的核心骨干成员之一,亲自指挥了剿灭大魏皇帝曹髦「叛乱」的战斗,这名声比司马昭都臭。然而你说杀了吧,不是那么回事,毕竟人家背上骂名都是为了你们司马家。重用吧,也不是那么回事,总不能让天下人一直戳着司马家的脊梁骨吧?所以司马炎思前想后,决定逐渐疏远以贾充为代表的这些「乱臣贼子」。然后自己亲近一些忠正之士——这名声不就回来了么?

于是泰始末年(公元 270 年前后),河西鲜卑族作乱,司马炎马上表态:贾充你能力出众、才智卓绝,要不就去西边挂帅出征吧!

贾充当然不干,不仅贾充不干,当年一票帮着司马家族谋朝篡位的大臣们都不干——合着我们是卫生纸么?用的时候拿起来,用完了就丢厕所里冲掉?这丢到西边出征还回的来么?所以大家群策群力,最后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让贾充的姑娘嫁给司马衷,这样贾充就可以以姻亲的身份留在中央了。

贾充的媳妇在这件事里出力巨大,她走的是皇后杨艳的路子,直接砸钱让皇后帮着说话。最后皇后吹了好久的枕头风,终于让司马炎点头同意了这桩婚事。由此,皇后所在的杨氏一族跟贾氏一族算是捆到了一起。

所以,假如司马炎想要换掉自己这位太子,就必须要同时换掉自己的太子妃,在得罪贾氏一族与皇后的杨氏一族。而他对自己这个傻儿子的几次试探,又在贾南风等人的通力协作下被糊弄了过去,因此司马炎在这个问题上始终犹豫不决,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一件大事发生了。

咸宁二年,洛阳大疫,司马炎中招了。

这次瘟疫横行死人无数,正值壮年的司马炎差点一命呜呼,在小半年的时间里无法理事,贾充和齐王司马攸等几个人在关键时刻构成了西晋的权力核心。

齐王司马攸。

这哥们是司马昭的次子,后来因为司马师没儿子,就过继给了司马师。其个人能力出众,品行俱佳,极受司马懿器重。司马昭一度曾想传位给司马攸,后来因为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而作罢,最终司马炎在「长幼有序」的口号下上了位。

而贾充也是齐王司马攸的老丈人。

眼下司马炎要挂,让谁继位?

对贾充来说,谁上位都一样啊!都是自己女婿嘛!让傻子干也是干,让齐王来干也是干,大家普遍认为那就不如让齐王来继位!

司马炎惊了,然后垂死病中惊坐起——扶朕起来!朕还能接着干!那什么,把贾充的兵权给我夺了!给朕打压齐王司马攸!至于朕这个缺心眼的太子……

嗯,反正是朕的种!朕看着挺好哒!

正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更何况司马衷在「愚鲁」的群体中还算是比较好的那一种,偶尔也会表现出接近于正常人的一面。因此司马炎最后没奈何地认了命——朕给你留下这片江山,再留下顾命大臣,你做个守成之君总没什么问题吧?

司马炎忘了一件事。

那就是司马衷或许能在大臣们的辅佐下做个守成之君,然而他的那个剽悍的太子妃贾南风,可能安分守己地做一个皇后么?

当然不能。

不过司马炎此时还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太子妃将在日后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他眼下的首要目标,是要重新平衡朝中的各方势力。因此在咸宁二年,他先是把自己的老丈人杨骏提拔为车骑将军、临晋侯;然后又在咸宁三年改封诸王,把自己几个成年的儿子都封了王。然后大封异姓功臣——顺便把军权进行了小小的调整,接下来就是继续坚定不移地祸害自己齐王司马攸。

司马攸表示为啥啊?干啥啊?有病吧?没完了?

一生气,憋屈死了。

于是眼下的晋朝里主要有两股势力,一股是以杨骏为首的后党;另一股则是司马宗室的诸位王爷们。至于剩下的那些功臣们,他们的位置虽高,手中的权力却在一直都在缩水。而杨骏虽然出身弘农杨氏(就是杨修的那个士族,只不过大家属于不同的分支),却粗鄙不文,相当的不受其他士族的待见,因此大家都杨骏的上位是充满怨念的。而杨家虽然本来也想跟别的士族一起玩耍玩耍,搞搞联姻什么的。结果却尴尬的发现,自己这姑娘死活嫁不出去!谁都不要!自己一提联姻这事,别人不是拒绝就是装疯,可以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

司马炎觉得这事挺好,大家不待见你,你以后就老老实实地辅佐你外孙子我那个傻儿子吧!

成!杨骏一咬牙,索性彻底死了这条心,专心致志地把杨家绑到了司马炎的战车上。在司马炎执政的后期,杨家在许多关键问题上都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稳稳地站在了司马炎的一侧。

于是在惊涛骇浪中,司马衷磕磕绊绊的迎来了自己的胜利。让司马炎稍稍得到一点安慰的地方在于,自己的儿子虽然是个白痴,可孙子却聪明的很,只要皇位能顺利地传到自己孙子的手中,那么我大晋还是很有希望的嘛!

因此在太康十年,司马炎再次调整了诸侯王,将自己几个儿子的封国进行了调整,并让他们都督一方军事;皇孙司马遹则成为了这次事件中最大的收益者,他以皇孙的身份被封为广陵王——要知道,广陵这地方可是谣传说有天子气的。而同时宗室王爷里的老好人司马亮则被封为大司马、大都督。

司马亮乃是司马懿的四儿子、司马昭的弟弟。这位老王爷德高望重,不过才能平庸,没什么野心,把他捧起来,正好给司马衷保驾护航,顺便钳制杨骏。安排妥当之后司马炎觉得这下就稳了,内有杨骏与司马亮互相制约,外有诸王拱卫皇室,自己的好孙子又被提前加封为王,这等司马遹一成年,妥妥的就是个顺顺利利的权力转移啊!这还能有什么幺蛾子发生么?

事实证明,不仅有,而且幺蛾子还一桩接着一桩。

太康十年,司马炎的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杨骏则终于露出了自己的毒牙。他跟皇后(大家应该还没忘吧?杨骏是外戚,皇后是杨家人)一起矫诏将自己任命为唯一的顾命大臣。

病榻上的司马炎这一次没能再「惊坐起」了,他不甘心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而他所选择的宗室代表司马亮则没有辜负他的期待——司马炎当初选择司马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他相信司马亮缺乏野心,即使在自己死后也不会有所异动。而此时司马亮则表示自己确实没有野心!我就是一个佛系的人!因此在明知道杨骏可能在宫中搞事的情况下,司马亮竟然什么也没有做!

杨骏本来是十分紧张的,他知道自己在朝中的人望一直都不太行,现在又矫诏把持了朝政,说不定大家已经在等着司马亮振臂一呼领兵天诛国贼了。因此杨骏做好了战斗准备,甚至动用了禁军将自己保护了起来,等待着司马亮可能的发难。

然而什么也没有发生。

司马亮化身忍者神龟,用一种怂到令人发指的姿态,在人们的期待甚至是煽动下毅然而然的离开了洛阳,奔赴许昌。

杨骏长出了一口气。现在,这洛阳姓杨了。

杨骏控制朝政的手段其实相当简单粗暴,他用自己的外甥接管了近卫,然后在禁军中安插亲信,以确保军队的稳定。又巧妙地利用新皇司马衷的脑子有问题这点,要求所有的圣旨必须经过皇太后——也就是自己姑娘——的审批才能发布。然而朝中文武百官看杨骏的眼神就像在看小丑一样,丝毫没有掩饰他们对杨骏的鄙视,这让杨骏十分苦恼:我都这么牛了,你们怎么就不知道尊敬我!?恩!?

杨骏的兄弟杨珧和杨济是明白人,说哥咱不能这样,你这搞得跟篡位似的,咱们本来人望也不行,你还是别折腾了。要不把司马亮叫回来跟他一起治国得了。

这其实是个十分明智的选择,司马亮这人怂的要命,叫回来之后杨骏依然有机会把持朝政。然而杨骏却对此不屑一顾:你俩跟我闹呢?

杨骏表示,放权是不可能放权的,这辈子都不会再放权了。正经治国又不太会,就是把持朝政这种东西,才能维持得了生活这样子。打定主意的杨骏干脆把自己的两个兄弟都关在了家里——让你们废话多!然后开始实施自己的人心凝聚工程。

杨骏的人心凝聚工程继承了他一贯简单粗暴的作风,大把的金银与官职借着新帝登基的名义被撒了下去。其封赏之夸张匪夷所思。因此虽然大家对杨骏的印象并没有什么改观,然而毕竟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到底也就勉强接受了杨骏主政的现实。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骏是没有儿子的!因此大家普遍认为他虽然热衷权势,但却也只能是热衷权势而已了,难道他还能篡位不成?他篡位之后传位给谁呢?

给自己外孙子?现在的皇帝司马衷就是他的外孙啊!

给自己弟弟?没看人家已经把自己俩弟弟都关家里看起来了么!

所以大家琢磨来琢磨去,觉得好像杨骏虽然是做的过分了一点,但是确实也没什么造反的理由。于是看在赏赐的份上,也就勉强原谅他了。

然而有一个人却不打算原谅他。

这个人就是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

贾后乱政

其实杨骏是很忌惮自己这个阴险刻薄的外孙媳妇的,然而当时的情况让杨骏觉得自己的操作很稳——我内有外甥控制近侍、有亲信安插禁军,外有高官厚禄贿赂群臣,最关键的是,皇上那里我还有个太后压着,这种情况下你一个妇人能翻出什么浪花来?

贾南风用事实证明了自己不但能翻,而且翻出来的还不是小浪花,而是滔天巨浪。

贾南风还是太子妃的时候,就敢拎着家伙弄死自己老公的姬妾。现在升级做了皇后,威势当然更盛,后宫上下早就被这位皇后搞定了。贾南风敏锐的意识到了杨骏布局中的一个巨大的漏洞——你把自己的亲信安插进了禁军,那禁军原有的那些人怎么办?肯定有对你不满的啊!

于是贾南风通过其在宫中的权力网络,迅速的捕捉到了禁军中的不满信号,并将这股力量联结了起来。而此时杨骏还在洋洋自得的耀武扬威,丝毫没有感觉到自己的末日已经临近了。

然而贾南风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明明她已经掌握了禁军中的反对力量,她却依然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在朝堂之上需要一个支持者。贾南风明白,自己作为贾充的女儿,名声早就跟杨骏一样臭大街了,士族大家的力量她肯定是借用不上了,因此宗室亲王是她最好的选择。

她的首选自然是司马亮——这老先生威望高,又怂得厉害,跟他合作最是稳妥不过。然而司马亮完美的保持了自己忍者神龟的化身形象,拒绝了贾南风的要求。

无奈之下的贾南风,选择了一个残忍而暴戾的合作者。

那就是楚王,司马玮。

楚王司马玮是司马炎的第五个儿子,而司马炎一共有多少个儿子呢?

26 个。

这 26 个儿子里,除了 8 个早夭的没能封王,1 个傻儿子做了皇帝以外,剩下的几个儿子差不多都捞到了个王爷的帽子。而太康十年时,除去没成年的、受封之后不久就病死的,司马衷还有好几个王爷兄弟,比如说秦王司马柬、楚王司马玮、淮南王司马允、清河王司马遐、长沙王司马乂,等等。

除去这些位以外,其余的宗室王爷至少还有一大堆,其名字在此不一一冗述,大家可以自行将其理解为司马 ABCDEFG……不过请务必不要数完,因为英文字母只有 26 个,其数量远少于司马家的这些王爷。

不过这么多王爷却并没有让贾南风在挑选合作者时产生太多的困扰。这在某种程度上得归功于司马炎,他一方面大肆分封诸王,一方面又将诸侯王的权力进行了巧妙的限制,一个光杆王爷只靠自己的封地是没什么权力的,只有当这些王爷被授予相应的官职时,他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这充分体现了「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不给你,你不能抢」的中心思想。而司马炎临死前,将对司马柬、司马玮与司马允三个儿子分别委以重任,授予重兵,让他们拱卫中央。

所以这事就好办多了,司马柬被直接排除在外——这哥们在泰康年间一直是太子人选的有力竞争者,找他合作风险太大,PASS。而楚王司马玮素来暴戾,在朝中并不是很得人心,因此成为了贾南风的头号拉拢对象。而司马允则紧跟自己兄长的步伐,也接住了贾南风伸出的橄榄枝。

贾南风与司马玮的计划十分简单粗暴:司马玮进京控制宫外局面,而贾南风则在宫内发动禁军杀出去,内外夹击弄死杨骏。这个计划最大的问题在于,司马玮要怎么进京。

司马玮觉得这事好办,我直接跟杨骏说,就说我不想在地方上待着了想进京。

大家觉得这个借口太粗糙——您在外以楚王的身份都督荆州诸军事,手中握着实打实的兵权,谁也奈何你不得,忽然就想不开要求进京了?自己放权?你当杨骏是傻子还是觉得杨骏会当你是傻子?

事实证明,杨骏是傻子。

司马玮主动要求进京的消息传来,杨骏简直要高兴到不知哪里去了!他一口就答应了下来:你来吧!

杨骏此时有一种「运来天地皆同力」的爽快感——我正发愁司马玮他们几个领兵在外的实权王爷要怎么收拾呢,结果这货竟然主动要求进京!?我的天这简直是天助我也啊!

为了稳住司马玮,杨骏将其任命为卫将军,兼领北军中候,加授侍中、代理太子少傅。而这个北军中候,意味着司马玮手里握住了洛阳城的一部分军权。杨骏的想法很简单,你一个诸侯王进京,手里不捏着点兵权,你也不放心,不过就是给了你兵权又能怎么样呢?北军又不驻扎在宫城内,我怕你作甚!

浑然不知绞索已经套到了脖子上的杨骏此时还做着春秋大梦,而贾南风等人则喜出望外,开始着手准备诛杀国贼了。

晋惠帝永平元年(公元 291 年)三月初八,司马玮进京后半个月。

这天晋惠帝忽然得到情报,说杨骏要造反!咱们必须马上戒严,然后发禁军弄死杨骏!

这个情报是由早就跟贾南风串通好了的禁军将领孟观、李肇汇报上来的,晋惠帝得知后表示:啊?

啊什么啊!贾南风迅速协助皇帝做出指示:杨骏想要造反,罪大恶极,咱们必须当机立断,干掉他!

旁边有人表示了质疑:皇上,杨骏他是你外公又没儿子,这老头造反完了……皇位传给谁啊?

就你废话多!

为了更方便的理解当时皇宫与杨骏府之间的位置关系,我找了一张示意图,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杨骏把自己的府邸修在了皇宫旁边、宫城以内,显然是为了方便自己把持朝政。然而当禁军杀出来的时候,他的反应时间自然也少了好多。而另一方面,司马玮早已带人从外面把宫城给堵死了,杨骏眼下已经成了瓮中之鳖。

怎么办?打是肯定打不过的,跑也是肯定跑不掉的,急的火烧眉毛的杨骏只好把手下都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大家合计来合计去,最后觉得眼下要想破局,只能制造一场大混乱了,而制造混乱,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云龙门烧了!烧了云龙门,然后趁乱突围,把咱们在城外的人马调进来,拥太子入宫!咱们就能反杀!

云龙门是洛阳宫城的正门,宏大辉煌,烧掉云龙门制造混乱这个主意就像是有人在故宫作乱,然后警卫部门决定烧掉天安门一样丧心病狂。然而行事一向嚣张的杨骏在这个时候竟然怂了下来,他琢磨琢磨说了一句令人震惊的话。

……这玩意这么贵,烧了不合适吧?

既然舍不得烧门,那就只好去死了。于是显赫一时的杨骏同学,就这样窝窝囊囊的被宫中禁军杀死在了自己家里。

杨骏死后的贾南风开始了一场狂欢——把太后给我关起来废了!当年你不是牛么?你不是总教育我么?现在看咱俩谁教育谁!把杨骏一党的亲族也都给我抓起来,一个也别放过!

之前咱们提到过,杨骏出身于弘农杨氏。就算他再不受士族待见,士族之间那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戚网络依然是存在的。因此这一株连,马上就把朝里杀了个人头滚滚。

贾南风虽然有些残暴,但却十分聪明。她敏锐的意识到自己并不具备把控朝政的能力——自己的家族在朝中没有太大的势力,皇上又是个傻子,所以她决定倚靠宗室来把持朝政。而司马玮这人年轻气盛,又向来残暴,让他帮忙弄死杨骏自然是没什么说的,然而以后在朝廷上让他帮着自己一起管事恐怕是不行的。于是思前想后,贾南风决定听取朝中诸君的意见,请些德高望重之人过来辅政治国。

辅政人选很快就被敲定了:第一个是老臣卫瓘。这哥们是平蜀老臣,在朝中威望极高。然而当年曾经就太子是不是缺心眼这个问题向晋武帝司马炎打过小报告,因此跟杨骏和贾南风之间的关系都颇为紧张,所以在杨骏把持朝政时,卫瓘主动退让告老了。眼下卫瓘在大家的呼声中重新回到了中央,而贾南风也通过这种方式委婉地就向大家表了态:你看,连卫瓘回来我都不在意,你们还有啥可担心的!?

第二个被选中的自然就是老好人司马亮:这回杨骏都死了,大家请您回到中央来主政,您总得答应了吧?

哎呀,既然你们诚心诚意地邀请我了,那我就勉为其难地答应吧!

司马亮此时的心情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沙滩一躺两年半,今日浪打我翻身。

司马亮表示我也不是谦虚,我都做好怂在家里一辈子不出来的准备了,怎么忽然杨骏就死了呢?你说死了就死了吧,大家还非让我来主持大局,你说说这这这,还有比这更爽的事了么?

所以司马亮主政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封赏。其赏赐之丰厚,简直是杨骏看了会流泪,司马炎看了会沉默——光侯爵就扔出去一千多个!大家都惊呆了,纷纷表示跟着您干可真是太过瘾了,于是趋炎附势的小人们迅速的包围了司马亮,而司马亮则沉浸在权势的海洋中久久不能自拔……

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完全是在走杨骏的老路。但司马亮却早已经没法收手了,卫瓘此时也倒向了司马亮,于是他很快就走上了跟杨骏差不多的道路。

第一个倒霉的是司马繇。这哥们也是个宗室,在剿灭杨骏的过程中立了大功,亲自带头冲锋陷阵,因此事情结束后也成了话事人之一。然而却有点摆不正自己的位置,肆意封官许愿,又乱扣帽子借机杀人,所以很快就被人给盯上了。司马亮觉得你这是要趁着自己有功把持朝政的节奏啊?不行!我还刚开始过瘾,怎么能让你在这分权呢?那什么,给我免了这厮的官!

大家对这事当然是没什么意见的,然而司马玮却表示当初是大家一起搞死的杨骏,你司马亮可是一点都没参与。现在就因为司马繇事后给别人封官许愿你就把他给免了?你自己不也这德行么!我看是你想专权把持朝政吧!司马亮则表示司马玮你专横跋扈一天天的怎么就不能消点?你的存在就是朝廷目前最大的不稳定因素之一你知道不知道?

事情开始变得尴尬了,司马亮在卫瓘的配合下控制了政局,而司马玮手里却抓着禁军。大家谁也奈何不了谁。此时作为一个长者,司马亮丰富的人生经验终于发挥了作用。他开始调动各种手段试图褫夺司马玮的兵权,一会说哎呀你看现在杨骏死了,楚王你是不是该回封地了?一会又说你看楚王你天天管着这些人也挺累的要不我给你找个好差事让别人带兵吧……

于是一来二去的,司马玮终于受不了了:你要战,咱们便作战吧。

正面点齐人马 A 过去显然是不行的,那叫造反。所以司马玮想来想去,决定还是去找贾南风:皇后,您看司马亮他们最近很是嚣张啊,我看他们是准备做点大逆不道的事情了,咱们不可不防啊!

贾南风表示哎呀我好怕,那可怎么办呢?

好办啊,您给我道旨意,我天诛国贼去啊!

妥!不就是道旨意么?我老公脑子没多少,旨意那是要多少有多少!

司马玮顺利的从贾南风手里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旨意,然后点齐兵马直奔司马亮而去——老东西,今天你就给我死吧!

司马亮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惊呆了——还有这种操作!?皇上下旨说我是逆贼让司马玮讨伐我?皇上是个傻子好不好!再说了就算下旨,也得经过好多道手续呢,我怎么一点都不知道这事!?我就在这也不反抗了,你把旨意掏出来给我看看!

看?看你妹!咔嚓一刀,司马亮人头落地。八王之乱的第一个牺牲品,就此诞生。

司马亮既然都被砍死了,那么跟司马亮一起辅政的卫瓘自然也难逃一死。司马玮此时心中十分得意:这么折腾完以后,朝廷还不是我说了算?到时候我要权有权,要兵有兵,就是大晋当之无愧的扛把子了!然而还没等他高兴完,就发现远处有人抗着一面旗跑了过来。

这面旗子,叫驺虞幡。

事情开始变得有意思了。

驺虞者,圣兽也。古人认为这种神奇的动物是君主王道的象征。驺虞幡出,如天子亲至,专门是用来传旨或是号令大家停手的。

扛旗的人向大家传达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皇上从来没给司马玮下过什么收拾司马亮的旨意,你们都被他给骗了啊!大家赶紧住手,罢兵回家!

大家大惊失色,说不对啊,楚王说他得了旨意天诛国贼啊!楚王呢?楚王你赶紧把旨意掏出来给大家看看!司马玮说这事好办啊,我把诏书掏出来……

掏不出来。

司马玮忽然发现自己被坑了。

为什么呢?因为贾南风给司马玮的诏书并不是什么正式的旨意,而是由晋惠帝手书的一道所谓密诏!可这个密诏严格来讲是没有法律效力的!现在天子的驺虞幡都出来了,显然是准备不承认这个所谓的密诏了。

于是一口巨大的黑锅,向司马玮的头上扣了下来。刚才还围在司马玮身边的大部队一下子做鸟兽散,贾南风毫不费力的就把司马玮抓了起来,然后宣布这次万恶的反革命暴动完全是由司马玮一手挑起的!简直是罪大恶极,必须法办!可怜的司马玮就这样成为了八王之乱的第二个牺牲品。

贾南风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至此,司马炎死前留下的所有后手全都失去了作用,贾南风成了笑到最后的胜利者。而她采用了与杨骏、司马亮等人完全不同的主政策略——她深刻地认识到专横跋扈的下场就是死路一条,因此她小心翼翼的平衡着宗室王爷之间的关系,同时十分有节制的安插着自己的人手。而司马玮进京之后并没有争取到太多的士族支持,因此他的死最终什么水花也没有翻起来,各方都对贾南风的安排表现出了默许的态度。

贾南风的黄金时代就这么到来了,而与她一起分享权力的,则是一个叫张华的男人。

大家不要误会,张华与贾南风之间只是纯洁的革命友谊。贾南风知道自己狠毒有余、才智不足,因此需要一个死忠作为她的代理人,为她来处理政务、把持朝政。而张华,就是她选定的代理人。

张华并非是士族子弟,而是寒族出身。在司马炎伐吴的时候,他是为数不多的坚定主战派,很是被司马炎看中。这个人才华横溢,能力出众,然而一来是寒族出身,身后没什么势力支持;二来他曾经犯过司马炎的大忌——他推举过齐王司马攸,再加上能力出众遭人嫉妒,很快就被司马炎束之高阁了。而贾南风则十分欣赏这个人:寒族出身?寒族出身好啊,没背景你就得拿我当背景,这样咱俩才能捆到一块啊。

于是两个人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由于秉承了「不折腾」的执政理念,加上晋朝统一天下之后的红利期还没过去,一时间国家竟然是风平浪静,呈现出一幅难得的安定局面。

五年。

这一安定下来,就安定了将近五年。

如果司马衷是个正常的皇帝,他就会用这五年的时间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然后着手解决一些晋朝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可问题在于他是个傻子,所以这五年他什么都没有做。因此一些事情在不断的酝酿、发酵,而谁也没有办法去阻止它。

什么?你问贾南风在干嘛?

这个事情吧,解释起来稍稍有点麻烦。咱们直接一点说吧,贾南风这时候已经 30 多,快 40 了。

俗话说 30 如狼,40 如虎。

贾南风此时已经是这个国家里最有权势的人之一了,而且她还很有自知之明,把朝政都丢给了张华跟自家的亲族去处理,自己只要把握一下大方向就好。那么一个虎狼之年的女人,有了大把的闲暇时间,她的老公又是个傻子的时候,她会做些什么?

找人来嘿嘿嘿吧。

其实你淫乱这事,大家并不是特别在意——虽然贾南风是真的很丑,不过权力是男人的春药,总是有口味重的男人愿意尝一尝皇后娘娘的滋味的。然而关键在于她还善嫉!还暴虐!看上的帅哥睡完了动不动就弄死了!这就有点过分了,你想想看一个小伙子吃着火锅唱着歌,忽然就被人打了闷棍,送到一个神奇的地方被丑女蹂躏,蹂躏完了以后还要弄死自己,这人什么心情?大家知道了以后怎么想?

你睡就睡呗,睡完了弄死我算怎么回事!

所以一来二去的,连贾南风自己家的亲戚都看不下去了。

大家凑到一起合计了一番,说你看南风这也太过分了,这么搞下去早晚得出事。要不咱们干脆把她废了再立个皇后得了,反正皇帝是个傻子,到时候咱们好好忽悠忽悠估计还能接着干。而张华觉得你们是不是有病啊?不靠贾南风在宫里控制皇帝咱们几个在朝廷上哪来的发言权?你们这么瞎搞宗室这些王爷再出点什么幺蛾子怎么办?这样吧,废后这事就别提了,你们是皇后亲戚,多劝劝吧她。

贾南风听劝么?

显然不听!大家十分发愁,觉得这早晚得出事。然而有一个人,比他们还愁。

这个人就是司马衷的太子,司马遹。

前面我们说过,司马衷虽然是个傻子,然而他的儿子司马遹却聪慧过人。这也是司马衷能顺利继位的主要原因之一——等司马衷死了以后,司马遹还可以逆袭一下嘛。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司马遹不是贾南风亲生的。

贾南风从一开始就看这个太子不顺眼,因此她尽心尽力地将这个太子培养成了一个出色的、不务正业的太子。一个不务正业的太子,一个肆意淫虐的皇后,一个先天痴呆的皇帝。这样的奇葩组合如果不出什么幺蛾子才是新闻。终于,元康九年(公元 299 年),贾南风决定正式对司马遹下手了。

实际上,弄死司马遹并不是贾南风最好的选择。我们知道,晋惠帝是个傻子,而贾南风则把持了朝政。假如贾南风肯同司马遹联起手来,那么这两个人既有执政合法性,又有实际的权力,怎么看都是双赢的局面。

贾南风母亲——也就是贾充的老婆郭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点,虽然老太太年轻的时候那也是出了名的嫉妇恶女,不过大局观还是很不错的。她表示姑娘你是不是应该跟太子搞好关系啊?你总跟太子对着干,以后这得出事啊!这样吧,我想个招,让太子把你妹夫韩寿的姑娘娶了得了!这样咱们亲上加亲,你看怎么样啊?

大家都觉得这招实在是高,一下子就把太子和贾家捆到一起了。

然而贾南风表示不行!我不同意!来,我做主,把王衍的姑娘许给他当太子妃!

太子琢磨了一下,王衍……也还不错嘛,那是我大晋玄学的顶尖人物,在朝中也是享有盛誉的。而且他那长女,可是有名的美人啊!成吧,这事我答应了。

贾南风呵呵一笑:谁说要把王衍的长女嫁给你了?长女那么漂亮,当然得嫁给谁我外甥贾谧了!这样,王衍还有个姑娘,长得不如她姐,那个给你当太子妃得了!

本来这事已经让司马遹十分不痛快了,结果雪上加霜的是贾谧竟然还颇有才思,乃是名噪一时的「文章二十四友」之一,与陆机、陆云、潘岳(潘安)等人过从甚密,于是贾谧没事还要到东宫来给司马遹讲学。而贾谧则仗着贾南风的宠爱,对司马遹是相当无礼,没事还总在贾南风面前进谗言,不断的挑拨贾南风与司马遹之间的关系。

于是贾南风跟司马遹之间的关系开始迅速地恶化了。

作为一个淫妇,贾南风同时也是一个悍妇,其生性暴虐擅嫉,偶尔甚至会亲自动手杀人,场面极度血腥暴力,非常挑战人类的想象力。因此贾南风很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弄死太子!

弄死太子这事并不难,难的是太子被你弄死之后找谁来继承大位。要知道,在贾南风的努力之下,这些年晋惠帝同志可就这一个儿子,你把他弄死了,是个人都不能答应。

不过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贾南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就是一个儿子么?来!你们把枕头塞我肚子里,就说我有了!

皇后您别闹,您这枕头是生不下来的。

谁跟你闹了!枕头生不下来,你们可以生啊!你们赶紧从咱们老贾家的亲戚里给我找个临盆的产妇,生了儿子之后秘密给我送过来,就说这是我跟皇帝的儿子不就完事了?

于是在贾南风天才的创意下,她跟晋惠帝之间很快就多了一个小宝贝。在元康九年(299 年)十二月,贾南风设计把司马遹骗进宫中灌得大醉,然后逼他写下了一行大字:爹你赶紧自我了断吧,别让我亲自动手!

成了!

贾南风兴奋地召集群臣说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这这,这还是人干的事么??赶紧的,把太子给我废了!

虽然只要是个正常人就不可能相信这种鬼话,然而形势比人强,痴痴呆呆的晋惠帝还是在贾南风的撺掇下将自己的太子废为了庶人。这一废不要紧,朝中众人终于都不干了。

实际上,「南风之心」早就路人皆知了。太子的属下在贾南风动手前曾经数次撺掇过太子先下手为强,不过却被太子一再拒绝。眼下太子被废,说不定哪天就要被贾南风私下干掉了,所以原来东宫的属下开始了秘密的非组织政治串联,他们决定要绝地逆袭,发动兵变,杀南风,救太子!

他们选中的人是谁呢?

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懿的第九子,时任右军将军的赵王司马伦。

三王伐赵

司马伦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叔叔,早年曾被封为琅琊王——然后因为犯事被撸了;后来辗转起复,又被封为赵王,镇守关中——因为治理能力过于低下引发少数民族叛乱,又被撸了。

这里咱们需要交代一下,西晋对宗室王爷们的待遇确实是很好的;然而司马炎同时也清楚地知道当年汉朝七国之乱是怎么发生的。所以在他的构想中,宗室王爷虽然有封地、封地上还有保卫王爷的军队,但诸王却没有自己封地上的治民权,军队的数量也受到严格限制——更要命的是,只有当王爷你就国的时候这些军队才能到位,你要是平时在中央工作,那么你封地上只有一支少得可怜的治安军。所以这些王爷的权势并非来自他们的王位,而是来自于他们的职务——你要是有能力,那就出将入相,要是没能力,就做个太平王爷。

所以西晋的这些王爷只要稍有能力和野心的,不是削尖了脑袋往中央钻,就是握住实权往地方走。因此赵王司马伦在二次被撸之后权势一落千丈,一直努力试图打通贾南风的关系,让自己重振雄风。然而张华他们对这事一直持反对意见,所以直到太子被废的时候,他才被提拔为右军将军,统率一部分禁军。

从理论上来说,司马伦本应是一个铁杆的后党。可男人有权就变坏,现在太子被废、自己手握重兵,皇后贾南风对自己也还算信任,那么要是自己能出其不意的推翻贾后暴政,那日后等着自己的可就不是什么狗屁的右军将军了——就算是大将军、相国什么的,也不是没有可能嘛!

所以司马伦心动了。

然而有个人告诉他,王爷,您先别急着动,让子弹再飞一会。

这个人叫孙秀,乃是司马伦的亲信。东宫余孽联络司马伦兵变就是通过他搭上的线。

孙秀表示王爷您急什么啊?现在太子还在,您就算是把贾南风弄死了,那获利最大的也不是您啊?不如咱们添把火,把这事给做成死局算了!

司马伦认为秀儿你说得好有道理!那咱们该怎么把这事做成死局呢?

办法很简单。首先,司马伦不断的暗示贾南风:皇后您看,太子虽然已经被废了,但是这人还在啊!俗话说这剪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您看,是不是……

贾南风表示你说得对!对对对!赶紧的,把太子给我弄死!

贾南风本来是准备让人药死太子的,结果太子这人机敏过人,早就防备着贾南风下药,被废之后都是自己亲自下厨煮饭。贾南风派去下药的一看这不行啊,来,我帮你吃!

太子说不,我不需要你的帮助!

于是大家闹起来,最后贾南风的人用药杵「帮助」太子进行了自我了断,太子嗷嗷惨叫,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太子走得很不安详。

这下司马伦喜出望外:成了!贾南风你这败类!老子今天就要为太子报仇!那什么,给我点齐兵马,杀进宫去!

贾南风完全没有料到司马伦的背后捅刀,因此几乎没做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被司马伦给干掉了。一同被干掉的还有贾氏家族的其他人,以及一直处理政务的张华等人。司马伦一夜之间掌控了朝政,他摇身一变,成为了使持节、大都督、督中外诸军事、相国!

而晋武帝司马炎的几个儿子都比较郁闷。本来晋惠帝就这么一个儿子,他死了以后这必须得从兄弟里面找个人继位啊!结果现在司马伦来了这么一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司马伦野心勃勃,现在已经把持了朝政,下一步那肯定是要篡位啊!这皇位还轮得到咱们吗?

其中最郁闷的,当属晋武帝的第十子,淮南王司马允。他在元康九年的时候入朝,素有人望,本来在贾南风废掉太子之后,朝中已经有人想推举他做皇太弟了。司马伦干掉贾南风之后,司马允已经是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了。

然而司马伦觉得搞一个有能力的皇太弟上来,对自己威胁实在很大。这样,咱们不是要为太子平反昭雪吗?太子不是还有个孩子吗?我觉得把这个孩子立为皇太孙就不错!

于是在司马伦的运作下,「皇太孙」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了中国历史上。愍怀太子司马遹的儿子,也就是晋惠帝司马衷的孙子司马臧被立为皇太孙,成了大晋朝的下一任接班人。

司马允非常不爽。

司马伦当然知道司马允不爽,然而他暂时拿司马允还没什么办法——司马允虽然已经到了中央,然而他依然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手握重兵,一个搞不好,那可是要出人命的。

因此司马伦上位之后先是对司马允采取了怀柔政策,暗中却想给司马允来个明升暗调——你看不如我封你为太尉如何?那可是三公之一,地位显赫啊!

司马允表示呵呵,你当我傻是不?我做了太尉之后就交出军权,然后任你宰割?别跟我玩那套!老子身体不好,做不了太尉!

给脸不要!软的不行,老子还有硬的!

于是司马伦和孙秀迅速展开了行动,开始搜罗罪名,准备把谋反的帽子扣到司马允头上。而司马允表示行了,您也别费事了,我主动一点,召集人马,弄死你俩!

咱们之前说过,淮南王司马允是个实力派。

咱们之前还说过,淮南这个奇葩的地方,特别擅长造反。

所以虽然当时司马允已经从地方来到了中央,但他身边的亲兵那实力也不可小觑。再加上司马允这人在军中名声颇好,不少人都对他敬重有加,因此这一动起手来,赵王司马伦竟然不是司马允的对手!司马允的人甚至把赵王司马伦给堵在了相府里头,万箭齐发,差点把赵王给射成了刺猬。

司马允的兵精,司马伦的人多。

战事进入了胶着状态,大家都需要一点外力的帮助来打破僵局。

率先行动的是中书令陈准——这哥们有个弟弟名叫陈徽,乃是太子左率,司马允起兵之后陈徽迅速领兵呼应,把自己绑到了司马允的战车上。所以陈准决定,拉司马允一把。

怎么拉呢?简单,晋惠帝不是个傻子吗?陈准找到晋惠帝表示皇上,您看外面打得热火朝天的,您是不是管一管?这样,咱们把白虎幡拎出去,让他们别打了,您看好不好啊?

咱们之前讲过,大晋朝有一面神奇的旗子,叫做驺虞幡。这面旗子一打出去,大伙就知道不能继续动手了。

而白虎幡的作用跟驺虞幡正好相反。

大伙一看到这面旗子,就知道皇上是想让咱们往死里打。

而晋惠帝是个傻子,真傻子。

他只知道这俩旗子上都有小动物,然而并不能准确地分辨出这俩动物之间的区别……

所以晋惠帝很快点了头:没错没错,赶紧的,把白虎幡打出去吧!

好嘞!

于是陈准开心地派人出去送白虎幡了,理论上这旗子一到司马允那,大家就会认为讨伐司马伦是皇帝的意思,这仗也就差不多了。

陈准觉得这事肯定是万无一失了。

然而意外还是发生了。

出去送旗子这哥们名叫伏胤,他有个好哥们,叫司马虔。

看到这个名字,我猜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没错!司马虔,正是赵王司马伦的儿子。

所以在伏胤送旗之前,司马虔紧急地拦下了自己的哥们,表示老铁你帮我家过了这一关,以后那我的就是你的,想要啥都成!

伏胤表示那还说啥啊!你等我好消息吧!

于是本该助司马允一臂之力的伏胤摇身一变,成了司马允的催命判官。

伏胤他们的计划相当简单——他怀揣空白诏书,带着人直接去找司马允,声称有自己带来了晋惠帝的旨意!而司马允则不疑有诈,让伏胤大摇大摆地来到了自己面前,此时伏胤突然发难,一下子就干掉了司马允。

这场兵变犹如一场闹剧般地拉下了帷幕。

缓过神来的司马伦理所当然第清洗了司马允的势力,然后他开始收拢禁军兵权,并加紧了自己谋朝篡位的步伐。公元 301 年,司马伦终于把晋惠帝司马衷赶下了龙椅,自己坐了上去。而那位史上首位皇太孙自然也被他给下手弄死了。

眼下的大晋局势跟十年前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其中最要命的一点,就是诸王的势力大大地膨胀了。

咱们前边曾经讲过,司马炎设计了一套相当合理的体制来平衡藩王势力,在这种体制下,只有当一个藩王拥有实权的时候,他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实力派。比如说淮南王司马允,他手里的军权实际上来自于「都督扬江二州诸军事」,至于他封地上的那点实力,其实真不算什么。

不过既然司马炎连藩王的权力都限制了,他肯定也不会忘记限制这些都督的权力。所以最开始的时候,朝廷不仅要派出专门监督这些都督的军司,这些都督的僚属——比如参军啊、长史啊、司马啊什么的都是由朝廷任命的,发兵的权力也控制在朝廷手中,再加上地方上的州牧刺史跟都督之间相互制约,所以从理论上来说,无论是西晋的分封制度、还是都督制度,那都是非常靠谱的。

可问题在于,人是会变的。

尤其是你中央的这些人,整天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动不动就把人脑子打成狗脑子,少不得要封官许愿,逐渐松开系在这些藩王兼都督身上的绳子。所以从贾南风主政那会儿开始,这些制度就逐渐遭到了破坏。

都督僚属必须由朝廷任命?没关系,王爷您看着就靠谱,用自己的人,没问题!

刺史跟都督互相制约?没关系,王爷您直接兼任刺史就完事了,自己制约自己,一样!

什么?您说这个监督您的军司?嗨!那还不就是走个形式!您要是觉得不方便,干脆自己任命一个!

于是一来二去,这都督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受制约。更要命的是很多在中央失宠的王爷都被打发到了地方上做了都督,所以眼下这大晋朝的王爷们,是地位与权力并重、实力共胆量齐飞。

这些王爷里最危险的有三位。一位是齐王司马冏,时任平东将军,镇守许昌——许昌大家都不陌生,那是当年曹操亲自选中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方;一位是成都王司马颖,时任镇北大将军,镇守邺城——邺城大家也不陌生,那是曹操称王之后的王都;最后一位是河间王司马颙,乃是镇守关中的平西将军。

这三位王爷里,齐王司马冏的地位最尴尬。他爸爸是当年被气死的齐王司马攸,在朝中一向不太受待见,之前司马伦密谋干掉贾南风的时候他出了力,结果等到司马伦上位之后这俩人因为分赃不均起了矛盾。最后司马伦干脆把他给弄到了地方上——你去做平东将军吧,老子用自己人管禁军,可不敢用你。

司马颖则最不喜欢司马伦,这主要是因为司马颖是司马衷的亲兄弟。现在司马伦篡了位,一下子抢走了他们兄弟的权力,这让他总觉得有点别扭。

司马颙本来跟上面这俩人没啥关系,这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他的身份所决定的——他是司马懿弟弟的六儿子的长子。从血缘上来讲,他与司马伦、司马衷这些人的关系已经很淡了,淡到按照祖制、他甚至都不能镇守关中的地步(西晋规定,只有血亲才能镇守关中)。不过他这个人向来有贤名,所以大家看在他又是皇亲、能力和名声又不错的情况下破了例。因此司马颙对谁当皇帝这事本来没什么意见——反正谁当也轮不到我,我就乖乖听话完事了。

但是司马伦对这些人并不放心,作为一个正常人,司马伦虽然脑子比较一般,但毕竟不像司马衷那样是个真傻子。所以他在强化了自己对禁军和朝政的控制之后,先是大赏群臣——真的是大赏,赏赐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爵位就像不要钱一样的发了下去。然后开始向这些实权王爷的队伍里掺沙子,一波又一波的心腹被他安插到了这些人的队伍里,试图逐渐把已经脱了轨的藩王与都督制度再给它掰回来,当然,这些王爷的赏赐那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大棒要与胡萝卜一起来嘛。

可司马冏并不领情。

司马冏表示老子当初那是跟你一起弄死贾南风的交情,结果你瞅瞅你干的破事!转眼就把我给打发到外地去了!现在还想往我队伍里掺沙子?老子反了吧!

于是司马冏反了,而在他的煽动下,司马颖也反了,连带着一票司马 ABCDE 也跟着反了。

咱们说过,司马冏虽然是齐王,但是他镇守的是许昌;而司马颖虽然是成都王,但是他镇守的却是邺城,所以他们俩这次进军,是从东往西打。

司马伦大惊失色,赶紧应战。河间王司马颙则在初期表现出了坚定的政治立场,不仅镇压了自己地面上响应司马冏等反革命份子的动乱,还准备派兵支持中央——结果部队都派出去了,司马颙得到消息说司马冏等人兵势浩大,天下应者云集,于是琢磨琢磨,干脆改旗易帜,也反了得了。

实际上,当时的司马伦手里捏着西晋的中央禁军,其战斗力并不在司马冏等人的野战军之下。而战争初期双方也是互有胜败,很难说这么僵持下去司马伦就一定会败给司马冏等人。然而关键问题在于司马伦上位上的太着急了,执政合法性严重不足,而孙秀等人又都不是什么治国理政的能手,小人乍富之后的许多行径都为大家所不齿。所以这前线稍有风吹草动,朝里就波澜起伏,是打是逃游移不定。所以在一次大败之后朝里的人终于忍不住了,大伙集体发动了政变,弄死了孙秀,强迫司马伦下诏退位,把白痴皇帝又接了回来。

棘手的问题来了——蛋糕要怎么分?

司马伦当然是活不下来了——无论他怎么声称自己是受到孙秀蛊惑的也活不下来,他提拔的那些人自然也被撸了下来。而晋惠帝司马衷重归皇位之后自然还需要一个继承人——这事也不难办,司马衷的孙子、愍怀太子次子襄阳王司马尚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位皇太孙。最后核心问题终于来了,势力最强的三位王爷,谁留下辅政呢?

事情开始变得诡异了。

司马颙首先退出了竞争——这位河间王本身就不是司马懿的后裔,在这次讨伐事件中前后立场又不一致,颇受到了一些人的诟病。所以司马颙拿了封赏之后就很干脆地走了。

而齐王司马冏在这次政变中出力最大、死伤惨重,所以他留下来辅政治国,帮傻子皇帝打理朝政,也是意料中事。

麻烦的地方在于成都王司马颖。

成都王司马颖在这次政变中立场坚定、进军果断,第一个领兵冲进了洛阳城,而且他还是皇上的亲兄弟——相比之下,司马颙首鼠两端、亲缘最远;司马冏对外号称雄兵百万,却进军不顺;这就显得司马颖的形象格外的高大伟岸,颇有点人心所向、众望所归的感觉。

所以司马冏看司马颖的眼神,就开始不太对了。

不过司马颖手下的幕僚水平很高,他们表示王爷您现在这情况很危险啊!这齐王现在碍于舆论想留您下来共同辅政,将来那早晚得因为分赃不均打起来啊!咱们干脆回家得了。

司马颖琢磨了一下,觉得这个思路是对的!于是马上上表,表示拨乱反正这事儿其实都是齐王司马冏的功劳哈!你们想找人辅政?找司马囧!我妈身体不好,我得回邺城照顾我妈去了!

这个以退为进的操作把大伙都给镇住了——你们看看!咱们大晋这成都王!那真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说拨乱反正就拨乱反正,说功成身退就功成身退,又有能力又孝顺母亲!那真是一等一的好王爷啊!

与此同时,司马颖还提出了各种要求——比如说前线战事僵持许久,百姓受影响很大,应该给他们弄点粮食啊;再比如说打仗死了这么多人,那都是我大晋将士,是不是该把尸体都掩埋一下啊?如此种种,所以司马颖这人望唰唰地就涨起来了。

而司马冏对这事当然是乐见其成——你走了?你走了是好事啊!刷人望?那你刷去呗!反正我在中央正好把持朝政嘛。眼下咱们大晋一屁股烂账,我也是该好好理顺一下了。比如说当初留下来制约藩王和都督们的制度正在遭受破坏,而几次大战、尤其是这次三王起兵讨伐司马伦的大战又让大晋朝的中央军跟地方部队之间损失惨重。混乱的朝政使得不少地方实力派都起了自己的小心思,最要命的是三国乱世刚结束没多久,地方上本来就人口空虚,当初为了充实国力,大家是没少招纳少数民族进来的。随着这些王爷之间的混战,这些原本被压制的少数民族,正在蠢蠢欲动。

结果就在这个当口,又出事了。

皇太孙司马尚,在太安元年(302 年)三月死了。

傻子皇帝司马衷绝后了!

怎么办?

理论上来讲,现在成都王司马颖上位的机会骤增——他本来就是司马衷的亲兄弟,现在司马衷绝后,他人望也高、名声也好,只要运作得当,那摸一摸龙椅也是有可能的嘛。

司马冏急了:这司马颖要是回来,我还怎么把持朝政?赶紧的,再给我找个能继承大统的出来!

找谁呢?这个人年纪不能大,大了不好控制;血缘关系也不能远,远了司马颖不服。于是找来找去,司马衷第十三弟司马遐的儿子,八岁的清河王司马覃被选中了。

这下司马颖毛了——我为什么让权?那是以退为进啊!不是让你找个八岁孩子来堵的!司马冏你这干的是人事?

不过司马冏并不太在乎别人怎么想,反正现在局势还挺稳,不如我先爽爽再说。于是他很快就开始各种大兴土木,各种骄奢淫逸,大搞奢靡之风和享乐主义,在政治上离心离德、思想上蜕变忘本、行动上阳奉阴违、生活上腐化堕落,彻底将把手中的权力异化成了敛财的工具!

大家表示您这样不行啊,您这样迟早得被纪委……咳咳,我是说,失去天下人望啊!这杨骏贾南风司马玮司马伦等人的前车之鉴可不远呢,您是不是注意一点?

司马伦表示我虚心听取!坚决不该!你们使劲批,我听了算我输!

司马伦并没有意识到眼下看似安定的局面其实并没有那么太平,晋朝开国这么多年,在政治体制上一直有一个大雷,这个雷很快就要爆了。

那就是晋朝的选人用人制度。

西晋的选人用人制度主要继承并发展了曹魏的「九品中正制」——继承的,是其缺点;发展的,竟然也是其缺点!原本曹魏的九品中正制是将人才分成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然后经过地方推荐、中央评审,来选拔人才做官;而由于晋朝对臣属和世家大族过于宽厚,因此晋朝这九品中正制,把地方推荐的权重给降下去了!中央评审成了重中之重。

这下事情就开始有意思了:你想做官,就必须在中央有人!所以现在拼什么?拼爹啊!

一旦你拼爹成功,进了朝廷,那马上各种特权就都跟着过来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大晋的朝廷里逐渐成为了两种人的天下:一种是士族,一种是皇族。要是你能力超群,却没能投个好胎,那想击败这两种人进入朝廷,可以说是势比登天。

假如说我才华横溢、野心勃勃,却没有个好出身,那怎么办呢?

也好办,朝廷不要,咱们可以投靠有实力的王爷嘛——比如说孙秀,那当年是个什么辣鸡出身?投靠了司马伦,混成了他的亲信,最后硬是靠着政变成了司马伦背后把持朝政的男人!虽然说最后全家都被人杀光光了,不过毕竟人家也风光过了不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孙秀等人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寒门子弟开始投身于各个王爷门下,准备「曲线救国」,用另一种方式在大晋的政治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而这其中有一个人,叫做李含。

这哥们原本是河间王司马颙的长史,后来被提拔到了中央做了翊军校尉军校尉。结果因为在中央与人不和,跑回来了!

司马颙表示你这不太合适吧?

嗨!王爷!我这可都是为了您啊!那个司马冏,他对您当年首鼠两端的事一直耿耿于怀!我现在回来,那就是建议您先下手为强!

司马颙表示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皇室远亲,怎么个先下手为强?现在朝里有皇帝有皇太孙的,谁下手也轮不到我啊!

轮不到您没关系啊!您可以勾搭成都王和长沙王他们发难啊!

成都王,复姓司马(废话),单字名乂。司马乂也是司马衷的兄弟,当年三王伐赵之后他曾经单独找成都王司马颖唠过,表示咱们那才是傻子皇帝的亲哥们,现在这拨乱反正了,你得管事啊!

李含认为司马乂对司马冏一直都不太服气,现在咱们给他煽风点火,那他肯定答应!他一答应,齐王肯定要弄死他!然后咱们就打着给长沙王报仇的名义气起兵,名分也有了。

妥!就这么干!

司马颙直接上表中央:齐王倒行逆施,生活腐化堕落,丧失理想信念,建议长沙王您赶紧动手,废了齐王。

然后开始准备人马,联络各处王爷。

司马颖如剧本安排的那般答应了造反的请求。

齐王司马冏如剧本安排的那般大怒了。

长沙王司马乂如剧本安排的那般,轻骑入京,准备跟司马冏大战了。

司马颙摩拳擦掌,就等着司马冏弄死司马乂,然后自己就可以出兵为他报仇了!

然后等来等去,消息终于传来:司马乂轻骑入京,三日激战,齐王兵败被诛了!

司马颙:蛤?

这下好了,自己完全为他人做了嫁衣。更不幸的地方在于李含当初挑拨离间,就因为自己在朝中与人不和,而跟自己不对的这位在这次政变中竟然啥事没有!摇身一变又跟在了司马乂的身后!

这让李含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我废了这么半天的劲,又是挑拨离间又是煽风点火的,图什么啊?不行!团战可以输,提莫必须死!

凛冬将至

李含的对头叫皇甫商,原来是梁洲刺史,跟着司马伦干过。等到司马伦不行了,他跑去拜了司马颙的码头,而李含则表示王爷这个皇甫商是司马伦的亲信啊!他现在畏罪跑到您这,必然有问题,您不该搭理这货啊!因此俩人从这就结下了梁子。

结果没想到皇甫商华丽转身,一下子跳到了司马冏门下!等司马冏被干掉之后再次华丽转身,又跳到了司马乂门下参与军事!而皇甫商的哥哥皇甫重则是秦州刺史,秦州在长安以西。因此李含跑到司马颙面前表示,王爷,皇甫商现在已经跟了司马乂,那他哥哥皇甫重肯定最后也得跟司马乂混那是没跑了。这咱们后方不稳啊!所以不如您上表中央,建议让皇甫重到中央去任职,等他路过长安的时候咱们就把他抓起来啊!

司马颙说成啊!于是上表中央,要求将皇甫重调离现工作岗位。

皇甫重表示你们有病吧?我这干的好好的调离个毛线啊!行,不让我干,那你别消停了,我调兵打你们吧!

司马乂赶紧出来做和事佬:都消停点啊!那什么,皇甫重,你赶紧退兵!李含,你也别跟司马颙身边天天在那挑拨离间了,你来干河南尹!

然而皇甫重却不干——你说坑我就坑我,说让我不打我就不打?我皇甫哥不要面子的吗?而司马颙对此则表示呵呵,你的面子?你在我司马颙这里,没有面子!不就是打仗吗?来人,给我发四郡兵马,怼他!对了,司马乂不是让李含你去做河南尹吗?你去,路顺便路过中央的时候找我几个哥们,商量一下怎么弄死司马乂的事!

妥嘞!

李含开开心心地蹿了过去,然而事情走漏了风声,让皇甫商给知道了!皇甫商马上将此事汇报给了司马乂,司马乂将密谋要害自己的这些人一网打尽!李含彻底地输掉了自己与皇甫商的战争。

行了,司马颙表示李含那可是我的人!你打狗不看主人的?我看司马乂分明就是对我不满,干脆咱们亮刀子吧!

成都王司马颖跳出来说对!老铁你说的好!我早就觉得司马乂这人有问题了,咱们一起讨伐他!事成之后我做皇帝,你做相国!

大家表示:「???」

成都王司马颖与长沙王司马乂乃是骨肉至亲,跟司马颙之间的亲缘关系则非常之淡。更重要的是长沙王掌权之后对司马颖一向敬重有加,无论大事小事,那是早请示晚汇报,礼数上一点都不少啊。

大家可能觉得司马颖的脑子出了问题——之前你以退为进那手玩得可是相当漂亮啊!现在怎么忽然就要跟司马乂打个你死我活了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司马颖这个人,晋书说他:「形美而神昏,不知书,然器性敦厚。」说白了就是不学无术,耳根子也软。所以司马颖的智商严重依赖于他的外挂思考部件——谋士们。而他手下的谋士大多是高门士族,这些人出主意厉害,内斗一样的厉害!当初三王起兵诛杀赵王的时候,他最宠信的谋士乃是卢志,这哥们出身第一流的高门士族范阳卢氏,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声望都没得说,所以当初的司马颖那表现是 Very good。

结果等到司马颖权势越来越大,身边的谋士越来越多,这些人就开始了激烈的内斗,卢志的地位早已不如从前。而司马颖一来缺乏调节内部矛盾的能力,二来随着权势的不断增长,他的权力欲也被勾了起来,所以他这智商也跟着蹭蹭地降了下来。

大家一看这也不行啊!尤其是司马颖,你是不是脑子穿刺啊?长沙王掌权之后对你不薄啊!每天早请示晚汇报,你跟他打个毛线啊?尤其是这两年咱们大晋的天下动荡不安,造反的是一个比一个厉害,你们还在这耗子动刀窝里反?要不咱们各退一步,就别打了!

司马颖表示行!你把之前跟张含作对那人给我弄死!弄死我就收兵!这些破事全都是他们搞出来的,张含已经因为刺杀司马乂被杀了,现在把他那对头也弄死,咱们这事就算完了!

司马乂表示那是一回事么?你们先动的手!为啥我的人也要弄死??

行!你不答应,那就继续!

这仗越打越大……

大晋朝宝贵的中央禁军与地方武力就在这种无谓的战争中互相消耗,而四处的不安因素则正在聚集。打得热火朝天的司马颖等人并没有注意到,他们正在争夺的权力,每天都在缩水。

时间来到了永兴元年(公元 304 年),这场由司马颙挑起来的战争,已经进行到了最关键的时刻。长沙王司马乂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然而却不得不面临一件棘手的问题。

没粮了。

士兵们对此表示情绪稳定,您能打,我们就跟您混。而且咱们现在不已经联络雍州刺史刘沈背刺司马颙了么?这妥妥地能赢啊!然而朝中的一些人却开始心思活动了起来。

领头的人是东海王司马越,他是司马懿四弟的孙子,跟司马衷、司马颖这些人的血缘关系都比较远。因此他出卖司马乂,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他发动了一次规模很小、却颇有成效的政变,控制住了司马乂。

司马颖等人大喜过望——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这简直是天上掉馅饼啊!然而司马乂的手下却不干了:这都什么啊?咱们眼瞅着是从胜利走向胜利,刘沈这背刺都刺出去了,你把家卖了?

不行!把王爷给我们劫回来!

司马越有点慌,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弄死司马乂,断了底下士兵们的念想。然而自己亲自动手做这种黑活到底有点不合适,所以合计来合计去——有了!司马颙手下的大将张方不是在这么?忽悠他!让他动手!

接到消息的张方迅速赶到了关押司马乂的地方。张方这人出身低贱,向来以勇武有力和行事大胆而著称,他直接动手司马乂做成了人肉 BBQ!

现在战事彻底结束了!谁赞成,谁反对?

司马颙表示我反对!刘沈的人已经背刺过来了!你赶紧来救我!

救?救是没问题的,问题是……洛阳这边没粮了啊!这可咋办?不过也不能因为没粮就不要主子了啊!所以张方思前想后,最后一拍大腿:这事好办,洛阳没粮食,有的是人啊!把人带走当军粮!

在这样丧心病狂的狠人面前,刘沈肯定不是对手。于是在张方与司马颙的夹击之下,刘沈败落,司马颙与司马颖终于得偿所愿,一个把持了朝政,另一个则当上了大晋的接班人,名正言顺的皇太弟。

然而他们都低估了一个人。

那就是司马越。

司马越表示虽然我是远亲,不过你们这杀来杀去的,我看远不远问题也不大。不如我也来乱一乱得了。更何况司马颖你做了皇太弟之后这行事一天比一天荒唐,司马颙你部下大掠京城拿人肉做军粮这名声顶风都丑八百里,不如让我来天诛国贼好了!

于是很快,司马越联络了当初司马乂手下的将领们,打出了讨伐司马颖的旗号。而司马颖则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他做了皇太弟之后没有死死地把中央禁军捏在手里,而是返回了邺城!这样司马越有机可乘,一下子就把队伍给拉了起来!傻皇帝司马衷御驾亲征,大兵直指邺城!什么豫章王、高密王、襄阳王呼啦啦全都跟了上来!一下子司马颖跟手下就慌了 ——毕竟这是皇帝亲征,就算他是个傻子,但大义在人家那啊!而且这反对者也太多了吧!这仗怎么打?要不投降算了?

司马颖表示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老子废了这么大劲,你们跟我说投降?呸!给我打!

搞笑的一幕发生了,由于司马颖的决策实在是过于出人意料,因此提前接到了「司马颖身边人心浮动、邺城光复指日可待」这个消息的朝廷大军完全没做出有效的防备,被司马颖来了个黑虎掏心!傻皇帝被俘,司马越逃回东海,张方从背后又控制了洛阳,这次声势浩大的讨伐行动一下子就烟消云散了!

就在司马 ABCDEFG 们自相残杀的同时,大晋朝廷的控制力也越来越弱,四川、江南的造反是一次比一次凶,大有按下葫芦起了瓢之势。不过眼下司马颖主要的威胁已经消除,他要考虑的,是如何秋后算账的事。

首先是当初劝老子投降的——都给我咔嚓喽!

然后是当初响应司马越号召一起反对我的——找找看,还有谁没搞定?

结果这么一找,出事了。

安北将军、幽州都督王浚和宁北将军、并州都督司马腾没搞定,不仅没搞定,他俩还把您派去的幽州刺史给弄死了。

司马腾,就是东海王司马越的弟弟。

王浚……司马颖一拍脑袋:我想起来了,当年三王伐赵,这货支持司马伦来的!后来一直给我找不痛快,我前段时间不是派人暗杀他去了么?

对,暗杀失败了,现在人家跟宁北将军一起,还带着一票胡人打过来了……

这这这,赶紧给我迎敌啊!

这边司马颖手忙脚乱地安排人迎敌,然而那边一个好汉找上门开始了毛遂自荐——王爷您派我去!我去,准能弄死他们!

这个人是谁呢?

这个人姓刘,名渊,乃是匈奴的左贤王。他儿子刘聪号称文武双全,那都是一等一的豪杰。

理论上来说这种少数民族豪杰都是要「限制使用」的,然而架不住形式严峻啊!王浚这些人来势汹汹司马颖心中没底,于是很痛快地答应了刘渊的请求:不就是带着你的五部匈奴出战么?我准了!你赶紧去落实这事!

妥嘞!于是刘渊转身,上大单于封号,半个多月就拢了五万人!然后转头一看,王浚已经把司马颖手底下派出去的人打了个落花流水……

司马颖此时的心情极度崩溃,眼瞅着王浚这就兵临城下了,自己只好带着傻子皇帝从邺城转移到了洛阳——大家应该还记得,此时的洛阳,正在司马颙手下大将张方的控制之中。

刘渊表示这可不是我不救你啊!实在是你转进的太快!然后转身,继续收拢胡人和晋人,准备建国!

于是大晋的北边稀里糊涂地多了一个国家,刘渊表示你别看我表面上是个匈奴人哈,其实我是亲切的汉室弟兄,我哥没了现在我来继位,你们说吼不吼啊?

大家说好啊好啊!

于是大汉!复兴了!

司马颖对此表示情绪稳定。

没法不稳定,自己现在跟傻皇帝一起落到了张方手里,每天这生活朝不保夕,哪还有心情考虑什么大汉复兴的事?而洛阳在张方手下士兵的劫掠之下早就是一片狼藉,大家眼下讨论的问题,是要不要去长安。

晋惠帝和司马颖表示:我们不太愿意。

张方表示:不!你们愿意!

于是晋惠帝和司马颖就这样被带到了长安,现在,大晋的话事人换成司马颙了。

不过虽然话事人换成了司马颙,但有个问题还是要解决一下的——大家应该还记得,司马颙的血缘关系离着司马衷实在是太远了!远到几乎没法按照正常程序继位的那种。而司马颖的皇太弟身份又被废了,所以他还是得给大晋找个继承人才行。

不过这次的人选很快就出来了,原因很简单:经过了这些年的动荡不安,晋武帝司马炎的二十六个儿子目前只剩下了四个:傻皇帝司马衷、刚被撸下来的司马颖,吴王司马晏和豫章王司马炽。而吴王的资质吧……比较一般,所以只有司马炽能当皇太弟了。

司马炽表示我也不是谦虚,我一个跟着皇上被张方劫到长安的太平王爷,怎么忽然就成了皇太弟了呢?而且咱们原来有继承人啊!清河王司马覃不是还活着呢么?然而司马颙说大家已经研究决定了,你就不要谦虚了!乖乖做你的皇太弟就好了!

搞定了继承人这事,下一步需要搞定的就是打理朝政了。眼下的大晋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王浚和司马腾在河北一带领着胡人跃跃欲试;四川的反贼们已经开始着手建国了;刘渊的那个后汉长期在山西一带活动,怎么看怎么危险;而逃回东海的司马越重整旗鼓,又一次打出了「奉还天子」的旗号;然后在这个节骨眼上,原来司马颖的部下也在河北一带树起了反旗——凭啥把我们王爷给撸了?把王爷还给我们!

司马颙的心情是崩溃的。

这造反的也太多了啊!自己怎么可能应付得过来!自己的手里虽然捏着皇帝,但是现在皇帝已经不管用了啊!而且原来皇帝身边的中央禁军这些年早就打没了,自己只有手下这点兵马了!没法对付这么多反贼啊!

怎么办?谈谈?

司马越表示自己原因谈判,而且他给出的条件还挺不赖。然而司马颙的头号打手张方则表示:谈毛线啊谈!我现在是一类甲级战犯,吃人、纵兵劫掠、挟持天子,哪个不是得族诛的罪啊?这眼瞅着我是人人得而诛之,王爷您跟司马越他们谈判,等谈完之后我咋整?所以不能谈!咱们得跟他们战斗到底!

那就战吧。

咱们必须承认,张方这人虽然有不少缺点,但是在打仗这方面那确实是一等一的好手。加上司马颙占据的本来就是关中一带——那是秦汉以来经营多年的战略要地,外有山河之险,虽然进攻可能有点乏力,不过据险而守,跟司马越他们对峙,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然而请注意上面这段话里的两个关键词:缺点,防守。

缺点,意味着得罪人。

防守,意味着按兵不动。

假如一个人喜欢得罪人,在关键的时刻又按兵不动,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你应该已经想到了,没错!张方被人从背后捅了刀子。

张方因为出身贫贱、又特别能打,因此跟士族之间的关系一向不好,大家是彼此看着都不顺眼。结果这次张方先是怂恿司马颙拒绝了司马越提出的谈判条件,又领着大军按兵不动,终于被对手找到了破绽。于是各种小道消息迅速地传到了司马颙的耳朵里:什么张方已有反心,根据内部可靠之小道消息,不日即将弄死王爷您;什么张方不肯和谈那都是为了自己,王爷您可要小心啊;什么司马越托我给您带个话,只要弄死张方,那和平大大的有啊!

于是一来二去,司马颙心动了:要不我弄死张方,咱们和平吧?

于是张方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被自己的主子给弄死了。弄死张方之后司马颙表示赶紧给我把他的脑袋包起来!送给司马越!那什么,司马越不是要和平吗?现在张方这个反对和平的坏人已经死了!咱们俩可以和平了!

司马越哈哈大笑:和平?张方活着我还畏你三分,现在你手下唯一能打的大将都死了,我还跟你和平个屁啊!进军!

于是光熙元年(306 年),司马越攻陷长安,自毁长城的司马颙跟司马颖两人仓皇出逃,其中司马颖在逃亡路上被司马越的人抓住后秘密处死,司马颙则逃往深山,并在司马越退兵之后重返长安。

不过这仅仅让司马颙的死期往后推移了几个月而已,光熙元年十一月,晋惠帝司马衷中毒身亡,皇太弟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晋怀帝继位后朝廷马上下达了一道旨意,让司马颙还朝帮着治国理政。大喜过望的司马颙立刻动身,结果在半道上就被人弄死了。

东海王司马越,他成为了八王之乱最后的赢家。

实际上,八王之乱里出场的王爷远远不止八位,因此大家在梳理这段历史的时候难免会被这些司马 ABCDEFG 所困扰。因此最后我贴心地为你们总结了主要出场人物的性格特点(并不),方便你们进行记忆,他们是:

傻子皇帝司马衷

残暴好色贾南风

爱护公物我杨骏

忍者神龟司马亮

残忍暴虐司马玮

不务正业司马遹

相信秀儿司马伦

武力超群司马允

腐化堕落司马囧

战斗英雄司马乂

智商外置司马颖

自毁长城司马颙

后发制人司马越

整个八王之乱从元康元年(291 年)开始,到光熙元年(306 年)结束。晋武帝所构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基本被破坏殆尽,当司马越重新掌握住这个国家的权力时,他所要面对的,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而更大的灾难,就在眼前……

□ 丧心病狂刘老湿

参考文献

并杀彪。悉录魏诸王公置于邺,命有司监察,不得交关——晋书·卷一·宣帝纪

九月,昭领兵入见,帝幸平乐观以临军过。左右劝帝因昭辞,杀之,勒兵以退大将军;已书诏于前,帝惧,不敢发。——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昭引兵入城,大将军师乃谋废帝。甲戌,师以皇太后令召群臣会议,以帝荒淫无度,亵近倡优,不可以承天绪;群臣皆莫敢违。乃奏收帝玺绶,归藩于齐。——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舞阳忠武侯司马师疾笃……卫将军昭自洛阳往省师,师令昭总统诸军。辛亥,师卒于许昌。中书侍郎钟会从师典知密事,中诏敕尚书傅嘏,以东南新定,权留卫将军昭屯许昌为内外之援,令嘏率诸军还。会与嘏谋,使嘏表上,辄与昭俱发,还到洛水南屯住。——资治通鉴·卷七十六

成济兄弟不即伏罪,袒而升屋,丑言悖慢;自下射之,乃殪。——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

于是天子知历数有在,乃使太保郑冲奉策曰:「……肆予一人,祗承天序,以敬授尔位,历数实在尔躬。允执其中,天禄永终。於戏!王其钦顺天命。率循训典,底绥四国,用保天休,无替我二皇之弘烈。」帝初以礼让,魏朝公卿何曾、王沈等固请,乃从之。——晋书·帝纪三

帝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及平公孙文懿,大行杀戮。诛曹爽之际,支党皆夷及三族,男女无少长,姑姊妹女子之适人者皆杀之,既而竟迁魏鼎云。 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事。明帝以面覆床曰:「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迹其猜忍,盖有符于狼顾也。——晋书·宣帝纪

(司马衷)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晋书·惠帝纪

时帝素知太子暗弱,恐后乱国——晋书·荀勖传 帝常疑太子不慧,且朝臣和峤等多以为言,故欲试之。——晋书·惠贾皇后传

二年春正月,以疾疫废朝——晋书·卷三·帝纪第三

武帝践阼,封齐王,时朝廷草创,而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初,攸特为文帝所宠爱,每见攸,辄抚床呼其小字曰「此桃符座也」,几为太子者数矣。及帝寝疾,虑攸不安,为武帝叙汉淮南王、魏陈思故事而泣。——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

会帝寝疾,充及齐王攸、荀勖参医药。及疾愈,赐绢各五百匹。初,帝疾笃,朝廷属意于攸。河南尹夏侯和谓充曰:「卿二女婿,亲疏等耳,立人当立德。」充不答。及是,帝闻之,徙和光禄勋,乃夺充兵权,而位遇无替。——晋书·卷四十·列传第十

杨骏欲以女妻焉,(王)衍耻之,遂阳狂自免。——晋书·卷四十三 而后父杨骏先欲以女妻默子豫,默曰:「吾每读《隽不疑传》,常想其人。畏远权贵,奕世所守。」遂辞之。骏深为恨。——晋书·卷四十四

愍怀太子遹,字熙祖,惠帝长子,母曰谢才人。幼而聪慧,武帝爱之,恒在左右。……宫中尝夜失火,武帝登楼望之。太子时年五岁,牵帝裾入暗中。帝问其故,太子曰:「暮夜仓卒,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由是奇之。——晋书·卷五十三

甲申,以汝南王亮为大司马、大都督、假黄钺。改封南阳王柬为秦王,始平王玮为楚王,濮阳王允为淮南王,并假节之国,各统方州军事。立皇子乂为长沙王,颍为成都王,晏为吴王,炽为豫章王,演为代王,皇孙遹为广陵王。立濮阳王子迪为汉王,始平王子仪为毗陵王,汝南王次子羕为西阳公。徙扶风王畅为顺阳王,畅弟歆为新野公,琅邪王觐弟澹为东武公,繇为东安公,漼为广陵公,卷为东莞公。改诸王国相为内史。——晋书·卷三

夏,四月,辛丑,皇后召华及中书令何劭,口宣帝旨作诏,以骏为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置参军六人、步兵三千人、骑千人,移止前卫将军珧故府。若止宿殿中宜有翼卫,其差左右卫三部司马各二十人、殿中都尉司马十人给骏,令得持兵仗出入。……梓宫将殡,六宫出辞,而骏不下殿,以武贲百人自卫。——晋书·卷四十

汝南王亮畏骏,不敢临丧,哭于大司马门外。……亮问计于廷尉何勖,勖曰:「今朝野皆归心于公,公不讨人而畏人讨邪!」亮不敢发,夜,驰赴许昌,乃得免。——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杨骏自知素无美望,欲依魏明帝即位故事,普进封爵以求媚于众。……丙子,诏中外群臣皆增位一等,预丧事者增二等,二千石已上皆封关中侯,复租调一年。——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骏知贾后情性难制,甚畏惮之。——晋书·卷四十

殿中中郎渤海孟观、李肇,皆骏所不礼也,阴构骏,云将危社稷。黄门董猛,素给事东宫,为寺人监,贾后密使猛与观、肇谋诛骏,废太后。————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贾后密使猛与观、肇谋诛骏,废太后……肇报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玮,玮欣然许之,乃求入朝。骏素惮玮勇锐,欲召之而未敢,因其求朝,遂听之。二月,癸酉,玮及都督扬州诸军事、淮南王允来朝。——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及玮至,观、肇乃启帝,夜作诏,中外戒严,遣使奉诏废骏,以侯就第。——晋书·卷四十

太傅主簿朱振说骏曰:「今内有变,其趣可知,必是阉竖为贾后设谋,不利于公,宜烧云龙门以胁之,索造事者首,开万春门,引东宫及外营兵拥皇太子入宫,取奸人,殿内震惧,必斩送之。不然,无以免难。」骏素怯懦,不决,乃曰:「云龙门,魏明帝所造,功费甚大,奈何烧之!」——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寻而殿中兵出,烧骏府,又令弩士于阁上临骏府而射之,骏兵皆不得出。骏逃于马厩,以戟杀之。观等受贾后密旨,诛骏亲党,皆夷三族,死者数千人。——晋书·卷四十

太宰亮、太保以楚王玮刚愎好杀,恶之,欲夺其兵权,以监海侯裴楷代玮为北军中侯,玮怒;楷闻之,不敢拜。亮复与谋,遣玮与诸王之国,玮益忿怨。——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楚王玮……诬亮与瓘有废立之谋,矫诏遣其长史公孙宏与积弩将军李肇夜以兵围之。 亮惊曰:「吾无二心,何至于是!若有诏书,其可见乎?」宏等不许,促兵攻之。……玮出令曰:「能斩亮者,赏布千匹。」遂为乱兵所害,投于北门之壁,鬓发耳鼻皆悉毁焉。——晋书·卷五十九

遣殿中将军王宫赍驺虞幡出麾众曰:「楚王矫诏,勿听也!」众皆释仗而走。玮左右无复一人,窘迫不知所为,遂执之,下廷尉。——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于是贾后专朝,委任亲党……贾谧与后谋,以张华庶姓,无逼上之嫌,而儒雅有筹略,为众望所依,欲委以朝政。疑未决,以问裴,赞成之。乃以华为侍中、中书监,为侍中。 华尽忠帝室,弥缝遗阙,贾后虽凶验,犹知敬重华;贾模与华、同心辅政,故数年之间,虽暗主在上而朝野安静,华等之功也。——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后遂荒淫放恣,与太医令程据等乱彰内外。——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

贾后淫虐日甚,私于太医令程据等;又以簏箱载道上年少入宫,复恐其漏泄,往往杀之。——资治通鉴·卷八十三

太子幼有令名,及长,不好学,惟与左右嬉戏,贾后复使黄门辈诱之为奢靡威虐。由是名誉浸灭,骄慢益彰,或废朝侍而纵游逸,于宫中为市,使人屠酤,手揣斤两,轻重不差。——资治通鉴·卷八十三

十二月,贾后将废太子,诈称上不和,呼太子入朝。既至,后不见,置于别室,遣婢陈舞赐以酒枣,逼饮醉之。使黄门侍郎潘岳作书草,若祷神之文,有如太子素意,因醉而书之,令小婢承福以纸笔及书草使太子书之。……帝幸式乾殿,召公卿入,使黄门令董猛以太子书及青纸诏曰:「遹书如此,今赐死。」——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今诸王裂土,皆兼于古之诸侯,而君贱其爵,臣耻其位,莫有安志,其故何也?法同郡县,无成国之制故也。——晋书·卷四十六·列传第十六

秀因使反间,言殿中人欲废贾后,迎太子。贾后闻之忧怖,乃使太医令程据合巴豆杏子丸。三月,矫诏使黄门孙虑斋至许昌以害太子。初,太子恐见鸩,恒自煮食于前。虑以告刘振,振乃徙太子于小坊中,绝不与食,宫中犹于墙壁上过食与太子。虑乃逼太子以药,太子不肯服,因如厕,虑以药杵椎杀之,太子大呼,声闻于外。——晋书·卷五十三·列传第二十三

初,愍怀之废,议者将立允为太弟。会赵王伦废贾后,诏遂以允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侍中,都督如故,领中护军。允性沈毅,宿卫将士皆敬服之。——晋书·卷六十四·列传第三十四

乃使司马督护伏胤将骑四百持幡从宫中出。侍中汝阴王虔在门下省,阴与胤誓曰:

大司马冏欲久专大政,以帝子孙俱尽,大将军颖有次立之势;清河王覃,遐之子也,方八岁,乃上表请立之。——资治通鉴·卷八十四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八

而又各以品之高卑荫其亲属,多者及九族,少者三世。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亦如之。——晋书·卷二十六·志第十六

乂见齐王冏渐专权,尝与成都王颖俱拜陵,因谓颖曰:「天下者,先帝之业也,王宜维之。」时闻其言者皆惮之。——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乂将左右百余人,手斫车幰,露乘驰赴宫,闭诸门,奉天子与冏相攻,起火烧冏府,连战三日,冏败,斩之,并诛诸党与二千余人。——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乂因致书于颖,为陈利害,欲与之和解,颖复书:「请斩皇甫商等首,则引兵还鄴。」 乂不可。——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乂前后破颖军,斩获六七万人。战久粮乏,城中大饥,虽曰疲弊,将士同心,皆愿效死。而乂奉上之礼未有亏失,张方以为未可克,欲还长安。而东海王越虑事不济,潜与殿中将收乂送金墉城。——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殿中左右恨乂功垂成而败,谋劫出之,更以距颖。越惧难作,欲遂诛乂。黄门郎潘滔劝越密告张方,方遣部将郅辅勒兵三千,就金墉收乂,至营,炙而杀之。乂冤痛之声达于左右,三军莫不为之垂涕。——晋书·卷五十九·列传第二十九

河间王顿军于郑,为东军声援,闻刘沈兵起,还镇渭城,遣督护虞夔逆战于好。夔兵败,惧,退入长安,急召张方。方掠洛中官私奴婢万余人而西。军中乏食,杀人杂牛马肉食之。——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渊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有众五万,都于离石……刘渊迁都左国城,胡、晋归之者愈众。渊谓群臣曰:「昔汉有天下久长,恩结于民。吾,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乃建国号曰汉。——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张方在洛既久,兵士剽掠殆竭,众情喧喧,无复留意,议欲奉帝迁都长安;恐帝及公卿不从,欲须帝出而劫之。……军人引帝出,逼使上车,帝垂泣从之。——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五

太傅越以诏书征河间王颙为司徒,颙乃就征。南阳王模遣其将梁臣邀之于新安,车上扼杀之,并杀其三子。——资治通鉴·卷第八十六

备案号:YX11b9JQnr0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2021 - 2024 墨海拾贝

Me

Cut out summary from your post content here.

The remaining content of your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