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为什么选择蒋介石?
2022-09-27T00:00:00Z | 21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2-09-27T00:00:00Z
实际上,孙中山只是觉得蒋介石是个可以信任的同志。
他选中的,是胡汉民。
再退一步,也该是汪精卫,廖仲恺。
但就是因为「中山舰事件」,让原本排不上号的蒋介石异军突起,成为了国民党实际上的一把手。
而对于中山舰事件的来龙去脉,却成了一个历史疑案,一直都是迷雾重重。如果按照主流说法,这次事变纯粹是蒋介石为了获取权力所发起的一次阴谋事件。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简单吗?答案是否定的。
中山舰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牵扯到了苏联、我共、国民党左派、右派等不同势力的角逐,绝非时任黄埔军校校长的蒋介石能凭一己之力设计出如此周密的大局。
孙中山之后国民党内讧了
1925 年孙中山接受冯玉祥的邀请北上,没想到在北京去世了。
孙中山这一没,国民党内部就乱套了。为啥?除了孙中山,国民党内部并没有一个众望所归能让大家都服气的领袖。
按说胡汉民是代理大元帅,老孙没了应该由胡汉民接替。但是不好使,因为汪精卫不服气。
孙中山身边当时有三个追随老孙多年的号称「左右三杰」的亲信,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按理说接班的话,这三个人都有资格。
廖仲恺这个人属于一门心思搞革命的,对权力没那么热衷。
胡汉民呢,按道理来说应该是接班人,因为老孙北上的时候任命他为代理大元帅了嘛,这就跟以前皇帝出巡让太子代理国事是一个道理,指定是以后的接班人。
只不过吃亏就吃亏在没有跟着孙中山北上,导致陪同的都是资历差不多的汪精卫。孙先生北上的时候我跟着,孙先生生病的时候我陪着,孙先生的遗嘱我起草的,你胡汉民能跟我比吗?
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苏联人的态度。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问题。孙中山联俄联共之后,苏联给了国民党大量包括卢布和军火的援助,但这不是白给的。
和卢布军火一起到广州的,还有大批的苏联顾问。比如军事顾问加仑,政治顾问鲍罗廷,以及大量的充实到各级军队的军事参谋,人数最多时达到了上千人。
也就是说,苏联人对当时广州大本营的控制力非常之强,甚至能左右国共两党的人事安排。
之前不是广州大本营么,你胡汉民不是代理大元帅么,那好,我们来改一下组,改成国民政府,重新投票选。
当时国民党分成三派。
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坚决支持联俄联共政策。
以胡汉民为首的右派,坚决反对联俄联共政策。
以汪精卫为首的中间派,属于和稀泥的,既坚持延续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又对右派的做法不予压制。
苏联人理所当然瞧不上胡汉民,选择了支持汪精卫。
汪精卫有了苏联的支持,那还说啥?左派当然支持汪精卫了,苏联支持谁我支持谁。
中间派不用说,比如许崇智蒋介石这样的,谁大腿粗我抱谁。
形势直接一边倒,汪精卫的实力对胡汉民造成了降维打击。
结果就是,苏联人支持的汪精卫以压倒性优势当选改组后的国民政府主席,苏联人不看好的胡汉民靠边站了。
这里有个小插曲。11 个人不记名投票选举国民政府主席,汪先生得了 11 票。也就是说,他把自己的那一票也投给了自己。
场面一度非常尴尬。汪精卫本来以为胡汉民也会跟自己一样搞串联,没想到人家没干不说,还把那一票投给了自己。
这件事也让很多人对汪精卫的感观有了变化,以至于在以后和老蒋的争权中老是被动出局。
(以后谁再说汪精卫不热衷功名利禄我跟谁急)
有人要提出疑问了。
那个叱咤民国二十年的蒋委员长去哪了?
没去哪,在角落里老老实实猫着呢。
此时的蒋介石,作为黄埔军校校长和粤军的参谋长,在军事上有点影响力,在党内政治上没有丝毫的发言权。
但是他很识时务的抱紧了汪精卫这个大腿,两个人过上了时间不长的幸福小生活。
不过蒋介石的机会很快来了。廖仲恺遇刺了。
老蒋的上位之路
在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政策之前,蒋介石在国民党里面根本排不上号。党政方面有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军事方面有许崇智、程潜,其他比蒋介石资历高的人物有一大堆。
蒋介石是怎么跟孙中山认识的呢?当年在日本留学的时候认识了陈其美,还结拜了兄弟,后来陈其美就把小蒋同学介绍给了孙中山。
只不过也没啥印象。
老孙后来成立中华革命党,让大家摁手印宣誓效忠他自己,惹来大家一片强烈的鄙视。正当老孙尴尬时,作为铁杆粉丝的陈其美带着小弟蒋介石给捧了场,这才让老孙对蒋介石有了初步的印象。
再一个就是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蒋介石冒着危险跑到了永丰舰(也就是后来的中山舰)上保护孙总统,这让孙总统非常感动,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觉得这小伙子是个可以信任的同志,值得培养。
你以为就因为这,蒋介石就发迹了?干上了黄埔军校校长?早着呢。
当初筹建黄埔军校之前,打算找几个人去苏联取取经,孙中山打算派许崇智去,而许崇智当时是粤军军长,打死不愿意去,估计是担心军长干的好好的,别回来后啥都没了。
没办法又打算找廖仲恺带队去,廖仲恺是确实没空,也对去苏联学习不是很感兴趣,也没去成。
正赶上蒋介石说他想去,孙中山一下子又想起了蒋介石之前对自己的各种忠心,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于是就让蒋介石去了苏联。
这次去苏联学习的经历,跟日后干上黄埔校长有相当大的关系。毕竟黄埔军校是苏联人一手操办建立起来的,这次去苏联毕算是跟苏联人搭上了线。
蒋介石去了一趟苏联就成为黄埔军校校长的人选了?并没有。
但是毕竟追随过大哥陈其美这样的青帮老大,学到了一项超级有效果的处世技能——结拜兄弟。
老蒋这一辈子结拜了十几个异父异母的兄弟,基本上都是秉承了「兄弟如衣服」的宗旨,别牵扯到利益啥都好说,一牵扯到利益翻脸比翻书还快。陈其美也就是死得早,不然大概率两个人也得闹翻。
蒋介石能当上校长,结拜的两个兄弟出了大力,一个是张静江,一个是许崇智。张静江是孙中山搞革命的大财神,话语权自然是相当强。而许崇智则是不愿意让程潜干,则极力推举蒋介石。
不过许崇智没过多久,就被这个干兄弟给坑了一把狠的,这个后面再说。
此时的蒋介石,官方头衔是黄埔军校校长,兼任粤军参谋长,充其量算是一个军人,而且影响力也不大。至于在党内,基本上属于排不上号的。
1924 年国民党一大选举出 24 名中央执行委员和 17 名候补委员,都没蒋介石什么事,甚至湖南来的年轻的共产党员毛委员都入选了候补委员。这让蒋介石相当失落和不满,觉得自己跟着孙先生混了这么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怎么这么瞧不起人?
但是黄埔军校的成立,可以看做是蒋介石开始崛起的开始。
一个是他搭上了苏联人这条线,并获得了苏联人大力的支持。另一个是通过黄埔军校建立了黄埔学生军,也就是后来的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开始掌握了枪杆子。
咱们要搞明白一个问题,蒋介石和很多国民党员不同,在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时,他对这个政策并不排斥。正相反,他还十分拥护向苏俄学习革命经验。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 1918 年蒋介石就对俄国革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自学俄文,打算有机会去俄国留学。
后来代表孙中山去苏联学习时,在苏联还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学说以及俄国革命的资料,并一直向孙中山建议要「师从俄国」。
当然参观过程中也对苏联有很多不满,以至于后来跟廖仲恺写信大发牢骚,说俄国人不可信。
这主要是指孙中山和苏联谈的建立西北军事基地的问题,没想到苏联一直有谋求外蒙古独立的野心,对这个事又反悔了。蒋介石是一个强烈的民族主义者,对这事极其不满。
但这不妨碍他支持联俄联共的政策,因为他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
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即使蒋介石担任黄埔校长之后,鲍罗廷对蒋介石也并不是特别不信任。但是随着蒋介石发表了很多支持联俄联共政策的言论,鲍罗廷开始认为蒋介石是一个坚定的左派,是一个值得提携的好同志,由此开始全力支持他上位。
另一个受益的体现是,黄埔军校和学生军中有很多共产党人,共产党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强悍的工作能力,才是东征时蒋介石率领的学生军表现出色的最大原因。
这两方面成了蒋介石往上爬的最大的资本。
而廖仲恺的遇刺,则让蒋介石的地位像火箭一样一飞冲天。
前文说过,廖仲恺是个坚定的左派,坚决支持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三大政策,和及其仇视共产党的右派势力基本上属于水火不相容。
1925 年 8 月 19 日,在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门前,时任多个要职、国民党最高领导人之一的廖仲恺遇刺身亡。
此案堪称与宋教仁遇刺案一样影响历史走向的民国两大刺杀案,引起了轩然大波。
针对此案,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成特别委员会,誓要彻查此案。查来查去,竟然把两个大佬牵扯进去了。
这个案子的调查结果非常明了,没啥疑义。
主谋:以胡毅生、邹鲁为首的国民党右派。
凶手:粤军旅长朱卓文收买的歹徒。
但是问题出来了。
胡毅生是谁?他是胡汉民的堂弟。
朱卓文是谁?他是粤军军长许崇智的部下。
党内舆论一片哗然。
好家伙,你胡汉民这个大右派,对同党的同志不满你可以明说啊,竟然指使自己的弟弟把廖同志暗杀了?忍不了忍不了。
好家伙,你许崇智这个腐败分子,即使廉洁自律的廖同志挡了你的财路,你也不能指使手下对同党同志做出如此丧心病狂的暗杀之举啊!忍不了忍不了。
胡汉民和许崇智说:不是我!我没干!我冤枉!
但是说了跟没说一样,没人信。
实际上,廖仲恺遇刺案到底跟胡汉民和许崇智有没有关系,这个事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这其实就跟袁世凯把宋教仁遇刺的锅背下来一样,有时候这锅不是你想甩就能甩。
是不是冤枉你俩不重要,重要的是,胡汉民被汪精卫以「接洽外国」的名义送去了苏联考察,许崇智被蒋介石联合苏联顾问以治军不严的名义,「礼送」去了上海。
要不说老蒋关键时刻靠不住,在权力面前,老蒋一直信奉的就是「兄弟如衣服,权力是手足」的原则,就这么着把结拜兄弟许崇智给踩了一脚,接着就把大哥的部队和权力都接收了。
综上所述,至少从当前来看,廖仲恺遇刺案最大的受益者是两个人,汪精卫和蒋介石。
「左右三杰」一下子去了两个,产生的权力空白必须有人填充啊。党政方面不用说,廖仲恺和胡汉民不在了,汪精卫一枝独秀,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民党最高领袖。
而蒋介石则毫不客气的接手了大哥许崇智的摊子,先是成为了广州卫戍司令,接着在国民党二大上当选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革命军总监。
真可谓是政治军事双丰收,一跃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二号人物。
按理说,从一个离权力中枢老远老远的军校校长,到一睁眼就成了国民党的二把手,老蒋做梦也得笑醒对不对?
还真不是,老蒋的麻烦很大,大到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都快抑郁了。
迷雾重重的中山舰事件
老蒋的上位属于异军突起,自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加上之前有廖仲恺和胡汉民的时候,他是属于后台人员,派别冲突也轮不到他,这一下子走上前台,很自然成了众矢之的。
简单说就是一句话,蒋介石的日子非常难过。
国民党有一个毛病,就是地域思想非常严重。孙中山包括那些跟着他搞革命的大佬们,加上粤军内部,基本都是广东人,对浙江人蒋介石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搞的蒋介石非常难受。
再一个就是苏联顾问的变化。本来蒋介石的上位,跟苏联的军事顾问加仑以及政治顾问鲍罗廷的支持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说老蒋和苏联人的关系混的相当不错。
但是后来这两个老兄被调回去之后,把一个叫季山嘉的调来了,和老蒋是非常的不对付,甚至闹到了有你无我的程度。
两人矛盾的根本点倒不是对对方的为人互相鄙视,而是关于「北伐」的定论。
蒋介石力主北伐,毕竟是军人嘛,加上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十分迫切地想一统中国建功立业。本来这个方针之前是经过孙中山的认可,以及苏联顾问加仑和鲍罗廷的支持的。
到季山嘉这儿就不行了,坚决反对北伐。
因为这事,蒋介石和季山嘉的关系搞得简直要水火不相容。
实际上反对北伐这事,归根结底不是季山嘉个人的问题,而是苏联高层的意见。
那为啥之前支持国民党北伐,现在又反悔了?
之前的文章咱们不是讲过了,苏联一直在中国是撒网式找盟友,孙中山并非唯一的支持对象。这时候,南方的盟友是国民党,而在北方,苏联又跟冯玉祥和郭松龄搭上了线,中间牵线人就是我们的革命先行者李大钊同志。
苏联人打的什么算盘呢?
北方不就是北洋政府跟东北张作霖两个势力么?北洋政府已经由亲苏的冯玉祥控制(老冯搞的北京政变,还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了),郭松龄再把张作霖搞倒,那北方不就是我们的天下了吗?还需要广东的国民党又费钱又费枪地打过来么?
苏联出于这么一个思维,坚决反对蒋介石的北伐。结果就是蒋介石和季山嘉的关系越闹越僵。
下面再讲一下国民党右派们的情况。
胡汉民一走,权力分配天翻地覆变化了,让右派分子如丧考妣。
搞啥啊?孙先生才没了多长时间,我们的党就变成这样了?以后都是汪精卫跟蒋介石的天下了,我们还怎么混?反击!必须坚决反击!
于是一帮子右派跑去北京西山碧云寺,在孙孙先生的灵前开了个会,坚决要求把共产党清除出国民党,还另立了党部,跟广州那帮子人要势不两立。这就是有名的「西山会议派」。
问题是右派分子们都是一些典型的只会纸上谈兵的政客,无兵无权,怎么着也闹不起什么大动静。
不过,随着蒋介石跟苏联大哥的关系越闹越僵,右派分子们又看到了机会。那就是把蒋介石和苏联人的矛盾白热化,趁势把共产党赶出国民党。
于是在 1926 年 3 月初,苏联考察团来到广州之后,广州城突然出现了很多反蒋传单,一时间流言四起。「蒋介石跟苏联人翻脸了,共产党要联合苏联人把蒋介石抓起来送往苏联弄死丫的」、「蒋介石要发动叛乱驱逐汪精卫和苏联顾问团」,等等,不一而足。
而且,1926 年 3 月 10 日,共产党员、黄埔一期生李之龙,突然由海军局政治部主任的职务,一下子升任为海军局代局长、兼任中山舰舰长。
这一下子把蒋介石搞崩溃了。本来就因为处境困难而紧绷着的神经,突然间这么一搞,直接就要绷断了。
这儿必须说明一下蒋介石这人的性格。他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疑、敏感,而且非常任性。说严重一点,还带有那么一点「受迫害妄想症」。
他潜意识地认为传言是真的了:看来苏联人真的要联合汪精卫借共产党之手把我搞下去啊,他们能把我那个倒霉的大哥许崇智搞走,同样的方法用在我身上还不是轻车熟路?
越想越像他设想的那样,直接就是焦虑加抑郁了。于是他决定再去汪精卫那儿探探口风。
于是就找到老大汪精卫,说这活我是干不了了,再干下去我就抑郁而亡了,我要辞职,我要去苏联休养。
没想到汪精卫一听他又要辞职直接上火了,这简直就是现实版的「狼来了」,直接引发了逆反心理,心想你蒋介石整天拿辞职吓唬我,以为我离了你还转不了了是不是?
其实汪精卫还有一个考虑,就是也认识到蒋介石跟季山嘉的矛盾太深,如果蒋介石离开一段时间说不定能缓和一下跟苏联人的关系。
总之就是同意了蒋介石的请求。这一下在蒋介石看来是实锤了,看来传言不假,你汪精卫果然想把我赶走啊。
蒋介石当然不想去苏联,本来只是试探口风,没想到汪精卫不按套路出牌,直接同意了,这直接就下不来台了。去还是不去?
加上汪精卫老婆陈璧君没事就催蒋介石,小蒋,咱啥时候出发去苏联观光啊?更把蒋介石搞得五脏俱焚,更加坚定了汪精卫要联合苏联人拿下自己的猜想。
但是大事一般都有个导火索,就跟一战的导火索是萨拉热窝事件一样。
点燃蒋介石的导火索很快来了。
1926 年 3 月 19 日清晨,在蒋介石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李之龙接到通知说奉蒋校长口谕,让把中山舰开到黄埔执行公务。于是李之龙指示中山舰开到了黄埔军校。
然后上午蒋介石接到了两个人的电话。
第一个电话是汪精卫的,聊了一会工作然后就问蒋介石今天去不去黄埔?蒋介石说今天不去。
第二个电话是李之龙的。李之龙请示蒋介石,说苏联考察团想参观中山舰,是不是把中山舰开回去?蒋介石这才知道中山舰去了黄埔。
那问题来了。
在没有蒋介石调令的情况下,是谁让中山舰开到黄埔的?
这个过程后文再讲。因为此时的蒋介石等不了调查结果了。
这时候在蒋介石的脑海里已经把故事的脉络勾画出来了。我的护照刚刚批准,中山舰偷摸开到了黄埔,要直接挟持我上船把我送到苏联军舰上,然后把我送到苏联。没想到老子福大命大没去黄埔,你们眼见计谋败露,又借口把中山舰调回去。来时不请示,回去却请示,这不是明摆着的欲盖弥彰吗?
行,你们要搞死我,那我先搞死你们。
如果按照蒋介石的日记来看的话,这时候他想的是要逃往汕头避祸,汕头是他的地盘嘛。不过在途中改变了主意,决定「武力平叛」。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根据后来解密的那些乱七八糟的日记内容来看,真实程度有多少也未可知。
总之他是要和苏联人和共产党人翻脸了。
1926 年 3 月 20 日,蒋介石宣布军队戒严,内容如下。
封锁广州进出道路,全面戒严;
派兵包围苏联顾问住所;
驱逐黄埔军校以及国民革命军中的所有共产党员;
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解除工人纠察队武装;
扣留中山舰以及其他军舰;逮捕中山舰舰长、共产党员李之龙。
这就是历史上的「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 0 事件」。
问题来了。
这次事件到底是不是蒋介石自导自演的一场戏?
还是确实是如蒋介石所猜测的那样,苏联人要拿下自己?
事后的调查证据说明,这两者都不是,而是国民党右派导演的却又极具偶然性的一次事件。
按照调查结果,中山舰调动的过程是这样的。
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欧阳钟(右派分子)去海军局找海军局局长李之龙,李之龙不在,作战科科长邹毅接待了他。
欧阳钟的意思是这样表达的:刚接到黄埔军校教育长邓演达(铁杆左派)的电话,说蒋校长口谕,要调两艘军舰去黄埔候命。
然后邹毅写了一封说明信,让欧阳钟带着信去李之龙家里,直接跟李之龙申请。
欧阳钟拿着邹毅的信,去了李之龙家,李之龙不在家,欧阳钟就把信放下就走了。
李之龙回家之后,看了邹毅写的信,内容基本上是和欧阳钟跟邹毅口述的差不多,就是欧阳钟接到邓演达的电话,转述蒋校长的口谕,要求调两艘军舰去黄埔。
李之龙没有多想,直接派中山舰代理舰长章臣桐把中山舰开到了黄埔。
章臣桐到黄埔之后,接着就上岸去军校找邓演达,请示执行什么任务。
然而奇怪的事出现了,邓演达一脸懵,说纳尼?啥调军舰?啥蒋校长口谕?我不知道啊。
那到这儿为止,欧阳钟和邓演达两个人,肯定有一个人在撒谎。按照正常逻辑推算,邓演达是亲苏亲共的左派领袖,而且为人正派,实在没有理由去陷害作为共产党员的李之龙。
所以撒谎的人大概率是右派分子欧阳钟。当然欧阳钟如果死不承认,也确实没有证据证明他是在撒谎。但是最终结果的处理,完全可以推测出,调动中山舰的主谋,就是欧阳钟所在的右派势力。
作为最终的处理结果,欧阳钟、欧阳格(欧阳钟的叔叔)、伍朝枢、吴铁城等人被免职,这几个人全是大右派,而且右派组织「孙文主义学会」、「西山会议派」被以非法组织的名义强制解散,成员开除党籍。
反而事件的始作俑者李之龙,被逮捕后很快释放,而且后续老蒋对他还念念不忘,甚至在四一二政变之前,还发电报让他去南京。这说明李之龙在这个事件里面应该是一个无辜者,否则蒋介石不可能还一直念着他的好。
而蒋介石发动事变之后,发现共产党和苏联人啥动静没有。如果是真的做套要搞自己,不可能没有什么准备。就从事变时候没有遇到任何的阻力来看,根本不可能是共产党的预谋叛乱。
排除了共产党人,排除了苏联人,排除了汪精卫,排除了蒋介石自导自演,没别人了,就剩那些一直反对国共合作的右派分子了。
那右派分子为啥这么干?
从散布谣言开始,一直到「矫令」调动中山舰,目的就是挑拨蒋介石和苏联人以及共产党人的关系,最好闹到不可收场,到时候把共产党都赶出国民党这个队伍。
简单说就是要借刀杀人。
蒋介石为什么当了这把刀?
第一是有军权,有这个实力搞事。
第二就是全广州都知道蒋介石和苏联人的关系闹僵了,这属于顺水推舟,火上浇油。
不过这只是部分史学家的论证观点,博主也倾向于这个观点,但不代表是权威的。因为中山舰事件,在史学界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成为了一个历史的谜团。
其实主谋是谁并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个事件的发生所导致的后果。
后续影响
中山舰事件发生后,各界一片哗然。蒋介石你是不是脑子进水了?你要造反?
蒋介石也懵逼了。原来共产党没有叛乱,那叛乱的不就是我了吗?这可如何收场?苏联人和共产党人不得弄死我?
于是发挥出除了结拜兄弟之外的另一个特长——表演艺术家。痛哭流涕,表示自己错了,然后引咎辞职要回汕头反省。
谁知道他想多了。苏联人不但没有收拾他,反而替他叫委屈。蒋校长是个好同志啊,都是你们平时给他压力太大了,导致他精神紧张,这个事就这样过去了,以后你们都要注意和蒋校长的关系要处理好。
这还不算,为了表达真的没有埋怨他,苏联接着把季山嘉调回国内,把蒋介石的好朋友加仑和鲍罗廷又调了回来。
蒋介石比刚才更懵逼。纳尼?还可以这样玩?以至于接着就在日记写出「事前皆反对我出此举,事后奉余言为金科玉律,人心之变化其如此之速也?」这样的感叹。
汪精卫则怒不可遏,你蒋介石干这么大的事竟然跟我没有汇报,还有没有把我这个领导放在眼里?最可恶的是你们苏联人,竟然就这么算完了?我要不要面子?
一生气,又拿出一贯的方法,甩手走人,带着陈璧君跑法国去过神雕侠侣的生活了。
对蒋介石来说则是惊喜,我靠,这不是歪打正着么,简直是天上掉馅饼,老大就这么走了?我不就是老大了吗?
那问题来了。
苏联人为啥突然这么大度?
因为局势有变化了。
首先,苏联人寄以厚望的北方两大盟友都完犊子了。
郭松龄反奉失败,冯玉祥也已经被迫下野。苏联人的南北同步的计谋没有成功,只好退而求其次,全力支持南方的国民政府北伐了,而首选必然是国民政府的军事老大蒋介石。
其次,胡汉民从苏联考察结束回来了。
胡汉民一回来,广州的右派一片欢欣鼓舞。汪精卫跑路了,这不正好胡老大就上去了吗?咱们的好日子来了……
右派们想多了。苏联人能让你们反对三大政策的右派分子上台吗?想啥呢?胡汉民是坚决不能选,汪精卫不在,那只有一个选择了,顺水推舟把蒋介石推上去吧,好歹也是咱们的人。
这才是苏联人对中山舰事件的处理结果及其软弱的原因。
但是共产党这边不干了,对苏联人的处理方案坚决反对,并表示你老蒋不是把我们赶出来想分家吗?不过就不过了,坚决分家!叶挺的独立团准备扩军,各地的工农纠察队准备好武器,文斗还是武斗你说吧!
苏联人赶紧说,停!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只有一个,就是中国国民党!为了革命事业,为了全人类的解放,难道我们这点委屈还受不了吗?
共产党说受不了受不了,必须反击。
苏联人说,行,软的不吃吃硬的是不是?你们作为共产国际下面的一个支部,还反了你们?听不听命令?
一片沉寂。反抗无效。
蒋介石一看你们苏联人原来是这德性,那我还怕什么?不赶紧趁热打铁收拾共产党还等啥?
于是表面上把事变后赶走的共产党人又请了回来,却在 1926 年 5 月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制造了一个「整理党务案」,通过了一系列不利于共产党的政策。
比如中央各部部长不得由共产党人担任。
共产党人在高级党部中不能出任执委总数的 1/3。
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必须上交。
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
由此,共产党人纷纷被迫退出国民党中央党部,而第一军中的政治人员也被迫纷纷退出。联共联俄的政策已经是名存实亡,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力迅速衰减。
最后分析一下事件对参与各方的影响。
毫无疑问最大的输家是共产党人。
国共合作中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你不要以为是寄人篱下,共产党人可没有这么想。不但不是寄人篱下,而且要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把这个党改造成一个革命的党,一个完全遵从我党思想的党。
我们都知道我党政治宣传能力的强大世界无双,所以党员们充分发挥出强悍的工作能力,工农运动搞得轰轰烈烈不说,还在国民党内以及军队中发展了大量的党员。叶帅不就是四一二政变前加入的我党嘛。
不但是这样,而且对国民党的政策不满时,经常狠狠批评。其实本来两党的信仰就不同,国民党的政策本来就很难让共产党人满意,所以这种事包括孙中山在的时候就经常发生,搞得老孙非常不满。
总而言之,在国共合作期间,我党实力发展相当快,也有借了国民党这个东风的因素。但是同时,也让国民党中的相当一部分人相当对共产党相当抵触,比如说右派分子们,他们就认为必须坚决清除共产党,否则就是「党将不党」了,国民党就全成了共产党的天下了。
中山舰事件后,我党的大好形势荡然无存。
不仅如此,苏联人以及我党在中山舰事件中软弱的处理方法,给了蒋介石最终翻脸的勇气,也让他有了武力可以解决一切的思想。这为一年后的「四一二政变」埋下了隐患。
有输家就有赢家。最大的赢家自然是蒋介石。
本来在党内影响力极低的蒋介石,中山舰事件发生后,不但大大削弱了共产党的力量,更阴差阳错地把国民党领袖汪精卫逼走了。蒋介石一飞冲天,成了事实上的党政军一把手。
虽然汪精卫把代理国民政府主席的位子留给了谭延闿,但是谭延闿是个人精啊,看大势的眼光相当精准,到这时候了还能跟蒋介石对着干?
所以蒋介石说干啥就干啥,老蒋也没亏待他,一直让他官运亨通。
最后再说说事件的配角,中山舰舰长李之龙。
这是一个悲剧人物。
李之龙是黄埔一期生,共产党员,升任中山舰舰长时的军衔是国民党中将,是当时国民党中军衔最高的共产党人。由此可见,能力绝对是有的。
但是他在中山舰事件中虽然是无辜的,但是做法绝对是有欠缺。最重要的一点,在接到中山舰调动时的命令时,只是凭借一封信,而没有跟蒋介石进行核对,就轻易把中山舰开到了黄埔。
在当时广州已经风云暗涌的情况下,在谣言四起国共要翻脸的情况下,如此敏感的时间,如此敏感的事情,李之龙行事如此不严谨,显然缺乏对时局的敏感性,和对工作的严谨性。
所以最后两面不讨好。
共产党方面,陈独秀和张国焘认为他有叛党嫌疑,跟右派勾结陷害共产党。李之龙苦闷之下,最终选择了脱党,堪称人生一大污点。
而国民党方面,蒋介石虽然释放了李之龙,但被撤销了职务。蒋介石还想让他归顺自己,但是李之龙在如此敏感的时候岂能这样做?这不就坐实了叛党之名?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李之龙选择了跟蒋介石划清界限,发表「三二 0 反革命政变真相」,公开跟蒋介石决裂。
1927 年回到广州,想利用在海军局的老关系策划中山舰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1928 年 2 月回到广州打算继续策反,一下船就被逮捕,接着就被杀害了。
31 年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也算得上是跌宕起伏。建国后家属申请追认烈士,最终也没有得到我党的批准。
作为我党早期的优秀军事人才,本来可以在后续的人生中大放异彩,却因为中山舰事件,导致人生发生了巨变,基本在我党历史上没有什么存在感。
而心得意满的蒋介石,正在开始准备人生中下一件重要的事:北伐。
而我党更没有想到,一年之后,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即将发生。备案号:YXA1bKrZbrbtxMjwK1ocPDP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