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而且喜欢逃避不敢面对。我觉得我自己心态特别不成熟,求开导!?

2022-09-03T00:00:00Z | 11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2-09-03T00:00:00Z

我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而且喜欢逃避不敢面对。我觉得我自己心态特别不成熟,求开导!?

我针对迷茫、胆怯、纠结、浮躁、脆弱、停滞这六个心魔,也就是我们获取深度认知的六个心理障碍,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并为大家提供我在投身实践、克服困难过程中亲身体验过确实有效果的方法。

什么是深度认知?

在我看来,就是更能超越表象、直达本质且更具有现实可行性的认知。

更深刻,也更可落实。

因为深刻,所以落实效果会更好;也因为落实效果更好,更能体现其深刻性。

几年前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学历很好,读书很多,但在很多问题上的见解,却明显的浅薄,不如一些我的同学——一些社会经验丰富,「刘项原来不读书」式的人。他们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知识,但却有不少一针见血、直指本质的认知,乃至于基于这些认知,他们都做出了不错的业绩,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明显强于那时候的我。

简单把这个问题归结为「读书读傻了、书生百无一用」是无意义的,读书人做事能力强、做成大事的比比皆是。

问题是「为什么」。

很快我找到了一个能说服我的答案:实践的深度,深度实践对深度认知的支撑作用。

如果只有基于书本知识的思考,缺乏实践带来的第一手的鲜活的感受和信息反馈,我们再正确、高效的思考分析,都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实践带来更深刻的资料,这些资料才能支撑我们产生更深度的认知,进而更深度的认知再对实践形成促进,帮助实践走向更深处——这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螺旋式上升」,这也是「知行合一」的内涵所在。

这个认知无疑是贴近真相的,但随即我就认识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并非不知道需要去深度实践,很多时候阻止我们的不是「不知道」,而是「无法实践」。

不是不知,而是不能。

为什么不能?

因为过不了「心理」这一关。

很多知识丰富、学历很高的人实践能力弱,就是一直过不了自己的心理关。

每当想要去深度实践时,总会有各种情绪和私心杂念跳出来阻止——风险、成本、面子、压力、时间、条件等等——失败了怎么办,丢脸了怎么办,方向是对的吗?真的值得做吗?我有这个能力吗??

总之,总有一款理由成功阻止了我们——而且看起来很有道理(如果它一点道理没有,是无法阻止我们的)。

就算我们靠着一时的激情和冲动暂时屏蔽了杂音,启动了实践,当真正面对困境和挑战时,那些私心杂念就会迅速冒出来,让你焦虑、迟疑、纠结、沮丧、失望,进而快速放弃。

难以开始,开始了也很容易放弃,自然难以坚持实践,进而抵达深度的认知。

慢慢的,我开始意识到,知行之间其实还有一个「心」,它是一个「知-心-行」的结构,如果我们不能解决心理问题,也就是克服我们的「心魔」,我们终究是无法抵达深度认知的。

心魔,必须被战胜。

一、心魔有哪些?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抽丝剥茧,去把看似嘈杂无序的私心杂念一点点剥离出来,然后分门别类,我们大概可以看到以下几位熟悉的样子:

迷茫:没有方向,对现有方向存在怀疑,缺乏坚定的目标和做事的热情,缺乏主动性。

胆怯: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对困难和冲突有较强的恐惧心理,回避矛盾,有很强的逃避倾向。

纠结:经常处于纠结状态,很容易推翻原本做好的决定和选择的方向,难以决断,在纠结中不断消耗能量和精力。

浮躁:急于求成,希望快速看到成果,希望靠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追求一劳永逸和捷径。

脆弱:恐惧失败,更恐惧失败后自身形象的受损,面对困难缺乏战而胜之的决心和勇气。

停滞:难以开始,行动力很差,多思多虑,焦虑感强,思考很多但无法转化为行动,破解问题能力和推进力度差。

因为迷茫,我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自然无法在一个方向上长期坚持,也缺乏做成事情的热情和意志。

因为胆怯,我们在逃避自己该去做的事。

我们明知道自己应该去做,但恐惧攫取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装作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为纠结,我们在不同选项中间犹疑不决。

时间、精力和机会就在这种迟疑中不断耗尽,等我们回过神来,除了懊悔我们什么也没得到。

因为浮躁,我们永远在追求捷径、扮演成功。

我们总是希望努力之后马上看到成果,我们制定了长期计划,但随即就放弃执行,因为我们如此着急去成功。

因为脆弱,我们一旦遇到问题和困难就想要放弃。

我们缺乏勇气和决心,困难和障碍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我们焦虑不已、痛苦不堪,于是放弃就成了很自然的决定。

因为停滞,我们缺乏解决实际问题和取得进展的能力。

进而我们会被外部环境认为是没有做事能力的人,于是进一步失去了做事的机会,这是恶性循环。

迷茫、胆怯、纠结、浮躁、脆弱、停滞,六个心魔,我们实践路上的六只拦路虎,获取深度认知的六个心理障碍。

二、产生心魔的根源是什么?

我们看的更深一些,会发现,其实六个心魔,又可以分为四类。

迷茫是一类,属于方向性和动力弱。

胆怯和脆弱是一类,属于心理能量弱。

纠结和停滞是一类,属于行动能力弱。

浮躁是一类,属于内心力量弱。

我们一一来分析,这里面也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1、为什么会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和热情?

因为在当前的考试制度和升学压力下,我们的少年们在大学之前,处于「单一环境、强目标、弱干扰」的「学生模式」中。

大学经历过渡,然后迅速进入社会,进入了「多元环境、弱目标、强干扰」的「社会模式」。

在「学生模式」中,因为环境纯净、目标明确(考学)、外部干扰很弱,学生们特别是好学生们,根本不需要去思考方向、动力和热情这样的事情,大家每天不需要去思考、判断和抉择,只需要按照要求,刻苦努力去考取更高的分数,进入理想的大学即可。

但是「社会模式」完全不是这样,这已经不是「版本迭代」和「机制变化」了,这是直接换了一个游戏。社会模式中,环境高度多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元素极度丰富,金钱、资源、机会、平台、形象、能力、影响力……这个游戏复杂度直接上升了好几个层次。

更为可怕的是,它是弱目标的,并不存在之前「考学」这样一个固定的目标,也没有「分数」这样的评价标准,你必须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标,或者由于利益,或者由于热爱。

这一切还是在强干扰的环境中发生的——真实的世界足够的复杂,每天都在发生无数的事情,你发现自己每天都被无数信息笼罩,这些经常矛盾的信息都会加重你判断的难度,放大你的焦虑。

于是很多学生,特别是很适应原本「学生模式」的好学生们迷茫了。

他们发现自己对这个复杂的社会毫无认知,自己成了真正的「小白」,道路看似很多但不知道自己该走哪一条,自己除了学习考试似乎也没有什么强烈的兴趣爱好,读书算吗?也许算,但似乎不能养活自己,也难以让自己快速获得成就和荣誉感……

外部的声音非常嘈杂,每个人都在表达,自己也不知道到底谁对谁错,父母要自己赶快考公务员然后结婚生子,可自己似乎还没有恋爱过……

说到底,对复杂社会的认知是空白的,因为没有见过,更谈不上喜欢和热爱,按照父母安排的道路走下去,却时刻感觉哪里不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没有热情和动力,好想再回到学校那时候啊,那时候自己起码不会如此的迷茫……

2、为什么会胆怯和脆弱,心理能量会弱?

因为经历不足、锻炼不足、能力不足。

能力不是天生的,能力需要场景、经历和锻炼。

古语说「钱是英雄胆」,放到这里,能力才是心理能量的「胆」。没有能力,自然没有胆气、底气,自然想要逃避和放弃。进入社会后,认知和经验极度缺乏,自然没有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到生活中照顾自己的细节,中到如何与他人打交道,大到人生的道路要怎样选择……没有经验,没有经历,没有思考过,没有把握……

还记得我刚刚毕业进入社会的时候,去政务大厅办手续,因为叫一个年龄不大的女子「阿姨」,被她好一顿训斥(我的错),那时候确实是不知道无论对方 40 还是 50 岁,一律叫姐是更好的选择……

于是就会频频受挫。受挫的感觉很难受,没有人喜欢受挫,所以干脆就把自己封闭起来,减少与外部的接触,呆在自己的小小精神空间里,这也就是所谓的自闭了。

这时候,如果父母或者有其他有经验的人能考虑到这些少年的痛苦之处,能够多体谅、不嘲讽,一点一点耐心教授,慢慢让他们锻炼出来,是会帮助少年们度过这段「能力很差」的灰暗时光的。

可惜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运气,他们面对的,往往就是「读书读傻了,书生无用,你到底能干了啥,怎么这也不会……」的评价和嘲讽。这种负面的评价和嘲讽会严重打击一个人的自信,于是很多人这时候就变得更加脆弱和自我怀疑。

3、为什么会纠结和停滞?为什么行动能力弱?

知道了问题在于锻炼不足、能力不足,那么只要敢于实践、敢于锻炼,就能不断提高能力,那自然慢慢就可以走出困境。

但是很多人到了这儿又面临很严重的困难,让自己难以走出敢于锻炼、提高能力这一步,反而是陷入纠结和停滞,难以决断和行动。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性是厌恶痛苦的,很多人很难度过「低反馈」的痛苦阶段。

而且,学生时代越成功的人,往往也建立了很高的自尊,背负了一定的形象包袱,越发无法接受短期内「失败者」的形象和感受。

也就是说,本来人性中就是逃避痛苦的,能力弱的时候很难得到积极的反馈,本来就有逃避困难的倾向,加上少年时代得到的积极反馈较多,对负面反馈的耐受性更差。

这也是很多年少时读书差的所谓「坏学生」在社会中经常做出一些成绩的原因。

他们没有所谓的成功者包袱,对负面反馈的耐受性很强,反而通过不断的锻炼和实践,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到这里,我们其实已经能较为深刻地认识到,其实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逻辑:

「社会见识少、经验少、锻炼少——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负面反馈多且包袱重——逃避倾向,行动力弱——社会见识和经验无法提升——能力无法提升……」

这种负面的循环长期持续,就会形成一个人稳定的人格面——一个脆弱无力者的人格。

4、为什么浮躁是内心力量弱的体现?

浮躁的人,永远在期望快速成功,希望有捷径。

这其实也只是表象,背后是这个人极度的不自信,内心力量弱,缺乏自我认同,没有建立强大的自我。

浮躁的背后,是对外部认同的渴求。

由于上面分析的原因,加上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打击孩子自信,否定孩子爱好,替孩子做决定的倾向和行为——我们的孩子们普遍是缺乏自信的,很多人已经成人成家,但是内心依旧是脆弱破碎的,没有建立自我和强大的内心。

所谓自我和强大内心,就是我相信自己的价值,我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这一切不以外部成败为转移:我成功,我也相信自己的价值;我失败,我也相信自己的价值。

这种自我的认同是无条件的。

但是如果这种强大的自我无法建立,那就会变化成另一种模式:我认可自己的价值,如果我成功的话。

这种认同是有条件的,条件就是自己需要成功。

所以浮躁只是表象,本质上,是这个人必须成功,ta 才觉得自己有价值。

只有成功的义务,没有失败的权利。

这种价值的焦虑感促使 ta 每时每刻都要去追求快速成功过,如果不能快速成功,那就要伪装成功、扮演成功。

浮躁永远与虚荣相伴,就是这个道理,背后都是一颗无力支撑自我认同的内心。

三、战胜心魔的心法和方法

分析了这么多,我们回到前面这里:

迷茫是一类,属于方向性和动力弱。胆怯和脆弱是一类,属于心理能量弱。纠结和停滞是一类,属于行动能力弱。浮躁是一类,属于内心力量弱。

治疗迷茫的方法,是积极投身实践,多经历多看多感受,找到自己的热爱、动力和方向,先见,后识,再爱。

治疗胆怯和脆弱的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克服困难,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能力,在风雨中成长。

治疗纠结和停滞的方法,是提高对短期内失败的耐受性,放下形象包袱,轻装上阵,真正明白失败不可怕,停滞才可怕。

治疗浮躁的方法是真正建立强大的自我,实现内心的成长,建立独立的人格。

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一段话:多做事、做成事、多失败、多磨砺、提高能力、强大内心。

上面的是心法,下面是具体的四个方法,都是我在投身实践、克服困难过程中亲身体验过确实有效果的方法:

一是主动入局。

面对开始困难、容易放弃的问题,要在自己状态好、思路清晰、行动力强的时候,主动让自己进入某种承担了责任的局面当中,比如主动承担某个项目,比如开始管理某个团队……一旦入了局,人就有了责任,责任会让你不想开始也得开始,无论多想逃避都无法逃避,于是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还得想办法走好。

二是及时反馈。

很多文章都在说人要学会延迟满足,这是深刻的道理。

但是对于此刻已经入了局的我们来说,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反馈,花大力气主动追求及时反馈,哪怕这种反馈很小,也不解决根本问题。

因为我们的核心问题是不自信、脆弱、迟疑,那我们就必须根据当前情况,聚焦自己的现有能力和条件,不断从当前容易获得的成果中得到正面反馈,增强信心,先摘低处的果子让自己不会饿死,然后积累力量去攻克更难的问题。

三是发狠破局。

总是会遇到绕不过去、难以克服的问题,这时候什么幻想都没用,就是得下定决心,咬紧牙关,不惜代价,攻克难关,也就是发狠。是技能的问题就发狠去学会,是人的问题就发狠去说服,是机会的问题就发狠去争取……面对困难,没有狠劲儿是不行的,解决一个困难往往一次发狠都不行,三五次是常事。

四是争取时间。

我们这条路,只要开始走就会有收获,从积极实践、克服困难那一刻,我们就开始获得真正的成长,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开始提高。

但最终我们能得到多大的收获,是收获满满还是浅尝辄止,最关键的一点,是我们能坚持多久,进而能在这条路上走出多远。这就需要我们坚定信心,把这条路长长久久走下去,同时还得创造条件,让外部环境(家庭环境、工作环境等)允许我们长长久久走下去。

坚持「多做事、做成事、多失败、多磨砺、提高能力、强大内心」的心法,以及我们「主动入局、及时反馈、发狠破局、争取时间」的方法,相信我们能够很好地战胜心魔,克服心理障碍,真正走上深度实践的道路,并最终真正取得深度的认知,获得人生的成绩和收获,让我们一起走上这条路,去收获成长吧。备案号:YX11Q29rxln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2021 - 2024 墨海拾贝

Me

Cut out summary from your post content here.

The remaining content of your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