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主动预测公考的出题方式?

2023-11-15T00:00:00Z | 19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3-11-15T00:00:00Z

.  如何主动预测公考的出题方式?

如何主动预测公考的出题方式?

先介绍下我的情况,我 2014 年高分通过南京、广州、深圳三地公考,稳定在行测 80 分、面试 90 分左右的水平。

如果要谈公务员考试最核心的技巧,一句话: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即可。

划重点!

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公务员考试的目的是什么?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思考过。

很多人说「我要考公务员」,然后就慌慌张张买一堆公务员考试的参考书,或者是报个死贵死贵的班,跟着大家每天起个大早跑到教室看教材、刷题,今天做了 55,练一段时间上了 60 就感觉自己有进步。

而这种刷题中,5 分的差异差的是几道题?多对的这几道题是蒙的还是?分数提升的原因是什么?

这些问题才是真正做到真实提分需要思考的。

除了卷子,他们自始至终没有思考过:「人家到底要考啥?」。他们思考过的仅仅是「卷子上都有什么题?」,从来不是「卷子为什么这样出?」。

如果人家考你的目的你都不清楚,如何准备?人家想考察你什么你都不明晰,如何回答?

随大流的从众心理,恰恰是每个考生,甚至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人害怕与众不同。高考时候你这么做没问题,10 个人参加考试,最好的 3 个去 985、211,3 个去普通一本,2 个去普通二本,剩下 2 个也能上专科。但对于录取率动不动低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比一的公务员考试,随大流不是主动作死?产业化大面积辅导不是自取灭亡?

你得了感冒,要紧的是找到病灶,发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发热就冰敷,腿酸就截肢。虽然绝大多数辅导班、辅导教材将公考这场「感冒」的症状无限分解成了无数种题型,种种冰敷和截肢的做题套路缓解了你感冒的难过,让你很爽。但很爽归很爽,也许感冒症状能有一些缓解,于是你感觉花钱很值,但能痊愈吗?不好说。你是要很爽?还是要考过?

绝大多数人对「公务员考试考什么」这个问题的理解,停留在「公务员考得很广,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什么都考」上。难道真的像一个笑话说的,「公务员就是要什么都会,这些就是将来上班坐办公室喝茶聊天的谈资?」

显然不是。如果对考试的理解停留在这个层次,那么你的学习也必然如你对题目的理解一样,是零散和混乱的。忙于应对形式多样的题目,停留在「怎么复习都复习不完」的怪圈里。

招保镖的,考你能不能打;招搬砖的,看你块大不大;招销售的,看你能不能扯;招编辑的,看你能不能写。各行各业的招聘,目的都是,招一个能做得了这个活的人!

否则老板就是在浪费工资!

招公务员的人不是傻子,人家也要招对他有用的人。否则国家就是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人对这份工作来说是有用的?

这个问题不难,各行各业都一样,招聘只是想招一个做得了这个活的人。所以要想理解清楚考什么,必然先要思考清楚公务员这份工作要做什么。

看看下面几个情景:

情景 1:领导 a 把你叫到办公室,交代一堆这事那事,a 讲话思维比较跳跃,从天上扯到地下,一会说事件 A 很重要,一会说新闻 B 你需要看一下,一会说参考文件 C,一会说要统筹考虑 D,他到底想让你做啥?

情景 2:领导 b 把你叫到办公室:「小李啊你看这个材料,是吧,挺好的吧,哎这个点也不错,你看,要么把省里那个文引用到这里,还有啊把第三段再简单一点……」领导 b 比较话多,一件事翻来覆去说三遍,他到底想让你做啥?这文件到底怎么改才能满意?

情景 3:你负责按照规定审查建筑方案,来了个建筑商,给你递交了一大堆材料。这些材料,按照我们的规章制度,哪些是确实需要提交的?哪些不要?哪些还要改?如何改?有的废话可能不用说?有的东西写得太碎会让人看不明白?你能不能结合规章要求,快速辨明,并且给出解决方案?

情景 4:上访大妈跟你反映:「小李啊我今天在那个工地门口,那个车过去吓到我了,我鸡蛋都摔了!没有鸡蛋我女儿就长不高!长不高就嫁不出去!嫁不出去就没对象!没对象他们就闹事上访!你们上班就得难受,经济也发展不起来!……」大妈扯了这么一大堆,她到底想说啥?她到底目的是想干啥?她是想让你帮忙嫁女儿吗?她是看上你了吗?

上面四个情景,是公务员工作中常常会面对的,看到没有?十分繁杂!你要迅速从各种花花绿绿的材料里面、爆炸的信息之中,别管是领导讲的,服务对象说的,还是大妈讲的,提取出来他们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意思。这里面就包含了对无关信息的删除,对修饰性信息的舍弃以及对核心要点的挖掘。同时,根据你手头有的材料、政策,给出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所以你要干什么?第一个是信息提取!能不能在无关信息中找有用的?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把有用信息说明白?有的信息可能有用,但说得乱,说得碎。那么哪个词是无关词?哪个词是修饰词?哪个词是真正的重点?第二个是问题解决,这里的解决还是立足于政策工具之上。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公考的题目,思考一下题目和上面场景的关联:

行测的语文题,不正是跟你说一段报纸上、新闻上摘抄的话,让你找中心思想,或者问你某句话到底什么意思、想表达什么吗?和让你去判断领会各种领导、大妈讲话的重点有什么区别?

行测里的逻辑题,很多不是给你一个定义,让你看看下面哪个符合这个定义吗?这和建筑商把材料递交给你,让你根据你手头的政策法规,判断他材料齐不齐,下一步怎么做,难道不是一回事?

行测里的资料分析,难道不是考察你从复杂的信息之中,找到对你有用的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有限数据去做定量或定性判断的能力?

申论有的问你材料几反映了什么,材料中讲的 xxxx 是指的什么,不正是考你从复杂的领导讲话、文字材料等等之中,提取重点的能力?

申论中让你针对材料几反映的问题给出建议,这不是在考你领导或者大妈说了一大堆之后,提取完重点,怎么给他解决?

面试中给你一个社会现象,问你怎么看、怎么理解,不也是在考你如何找到这一堆复杂的现象里,问题是什么?怎么解决?

上面列举的情况,已经涵盖公考 80% 以上的题目了。至于数学、常识什么的,你自己去查查,一共才几分啊?

因此,我会说,公考题再变,考的都是分析问题,把乱糟糟材料理顺结构,抓住重点的能力;以及,给出对策的能力。

绝大多数题目,是以这个能力为基础。

考官给你创设千万种情境、千万种社会现状,需要你做的却只有这一件事。

不被繁杂的背景情况所束缚,专注解决问题,才是一个公务员工作时需要做到的事。

没这个能力,你看到的题目是一堆乱草。你的学习是把这些草尽可能细分为很多很多的种类,越细越好,然后按照辅导书生搬硬套的一大堆方法,各个击破。

有这个能力,你看到的题目都是化简之后的树状图,根据题目问的什么,挑出有用的,就可以了。你看到的是一套化简后的试卷。

这样一切就对起来了,公务员考试并不是什么都扯,考官并没有偏题,你们都误解他们了。人家考的就是你将来工作要用的能力。

在想清楚了这一点之后,你甚至能够预测公考的出题方式。我拿到一个新闻,我就可以去思考,这个新闻如果放在公考,可以怎么出题?在具备这种思考能力后,你的复习就可以贯穿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

比如,晚上看看新闻联播,就可以思考一下哪些东西能拿来出题,怎么回答,这才是所谓积累的真正含义,而不是让你把新闻上那些领导讲话都背下来。

用这种方法预测公考题目,比相信那些押题的辅导班靠谱多了,你并不知道那些押题是从哪里编的,但新闻联播的内容来路清楚。

举个例子,比如「近期有人冒充国务院领导行骗。国务院参事室已经报警。」这个新闻。

part 1 先来看一下这篇新闻,下面是原文:

大家有没有听过「上官凤笠」这个名字?国务院参事室最近可是注意到了这个人,还专门为他发了一则声明,从措辞上看问题可不小。

本报记者注意到,声明指出,「上官凤笠」冒充国务院参事从事社会活动,「其种种行为造成了较坏的社会影响,严重损害了我室声誉,我室已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

冒充国务院参事,这胆子可真不小。他为什么要冒充?又做了什么事儿让国务院参事室报警?

参事室接到群众邮件投诉

国务院参事室发声明是 6 月 23 日的事儿。声明中说,一个名叫「上官凤笠」的人自称国务院参事、将军,牵头组织「幸福大中华」,声称该组织「接受国务院直管,现面向全国招收 18 岁至 65 岁会员」,向申请加入者收取「会费」。此外,「上官凤笠」还以国务院参事的身份赴某企业考察。

对此,参事室郑重声明:现任国务院参事和历任国务院参事中均无「上官凤笠」,该人系冒充国务院参事从事社会活动。

记者联系到了参事室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6 月 20 日前后,有群众发送邮件向参事室投诉「上官凤笠」组织「幸福大中华」一事。参事室于 6 月 23 日发表声明后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专门为此案投诉开辟了联系电话和邮箱,欢迎广大人民群众举报。

工作人员说,此案还在办理中,具体情况还未知,目前不能确认「上官凤笠」的其他身份。

在声明发出之后,参事室还接到了 10 多个投诉电话,大多投诉者是在看到「上官凤笠」等人举办的活动后在互联网上进行查询,同时注意到了参事室发表的声明,于是向参事室投诉。工作人员建议,如果有群众已经向「幸福大中华」组织交钱,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在现任的参事中,并没有将军」,该工作人员还表示,国务院参事室在「上官凤笠」事件之前并未收到类似假冒身份的投诉,而且,参事的名单和身份信息都在官网上公布,群众可以任意查询核实。

「上官凤笠」到底是什么人?

来自网上博客的内容称,「上官凤笠」1992 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陆军学院指挥系,后分配在西藏军区,通过对藏北高原、青海、陕北等地生态环境进行考察,逐渐完成他「大中华锦绣河山计划 中国沙漠建设(志愿者)兵团」的理论设计。相关文章还写道,他多次向解放军将领、甚至党和国家领导人递交自己的设计,并在全国「两会」上递交,将兵团组建问题提上「两会」议程,并建立中国沙漠建设(志愿者)兵团官方网站。

而这个「中国沙漠建设(志愿者)兵团官方网站」,记者并未检索到。

网上还有报道说,今年 5 月,「上官凤笠」在厦门出席「美丽健康梦,幸福大中华」暨水依生幸福美健康专家高峰论坛,文章中他的身份是「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委员,中国志愿者服装(此处似应为服务,但原文为服装)联合会副会长,幸福大中华计划执行小组常委委员,国务院参事」。

去年 10 月,他参加纪念活动,报道中的头衔是「国务院参事,国家『十三五』战略幸福大中华计划执行小组」。今年 7 月 1 日,某公司在中州国际酒店召开了「幸福大中华,天地同复兴」大型庆典会议,他出席的身份是「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副会长」。

不过,记者只知道民政部批准建立的「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并没查找到「中国志愿者服务联合会」,两个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毕竟是不同的。

在诸多「上官凤笠」的身份中,一个比较重磅的身份是提到了「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委员」,还展示了一块写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幸福大中华计划执行小组」的牌子。

但在与军民融合相关的军民融合网、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官网上,记者均没有找到幸福大中华计划执行小组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搜到和「上官凤笠」这个名字有关的信息。

什么人才能担任国务院参事?

从网上信息可以看出,「上官凤笠」在 2014 年就陆续出现在网上,他冒充了「国务院参事」的身份。那么,真正的国务院参事是由哪些人来担任的?

根据国务院参事室官方网站介绍,参事室的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参事由国务院总理聘任,参事室工作人员说,参事主要由知名专家学者、大学老师、政府工作人员构成,平时会参与论坛、会议等活动,但绝对不会出现以个人名义组织活动、收取费用等行为。

而说到具体被聘任为国务院参事的人,记者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去年 8 月,李克强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与全体参事、馆员座谈。当时新聘任的 6 位参事分别是何秀荣、石勇、何茂春、柯锦华、徐宪平、忽培元。

我们来看一下这 6 位参事的身份:徐宪平曾任湖南省委常委、副省长,2009 年调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何秀荣是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馆长,国务院特别津贴专家、农业经济领域知名专家;石勇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为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国际关系学系教授、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柯锦华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哲学部主任;忽培元为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

目前国务院参事室官网上公布的参事名单共有 47 位参事,不乏一些比较知名的学者专家等,例如著名作家张抗抗、经济学家钱颖一等。

说到这里估计大家对此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这位「上官凤笠」究竟何许人也,还有待进一步的调查揭晓。

以上就是这篇新闻的全部内容。读者看到这里可能就大致明白了,这不就是一个假装领导出来行骗的故事吗?以往还发生过冒充执法人员去企业索贿、冒充领导组团外出考察骗取地方政府接待等类似的新闻,套路都是差不多的。那么这则新闻在公考中会如何体现?

part 2 行测中可能出现的考法

将上述新闻作为素材,在行测题中考察,在我们理解公考考的是什么之后,认为可能有三种出题方式:

一、仅仅把新闻作为一个背景,重点考察词语的辨析。

例 1:国务院参事室于 6 月 23 日()声明。声明中说,一个名叫「上官凤笠」的人()国务院参事、将军,牵头组织「幸福大中华」,声称该组织「接受国务院直管,现面向全国招收 18 岁至 65 岁会员」,向申请加入者收取「会费」。此外,「上官凤笠」还以国务院参事的身份赴某市政府()。

A.宣告 自称 检查

B.发布 声称 考察

C.发布 自称 考察

D.宣告 声称 检查

可以看出,上面的例题仅仅是将新闻作为了背景资料,考察的核心是词语的辨析。

解析:

第一个空是「宣告」还是「发布」?

宣告可以理解为「宣布公告」,在这个词组中,「宣布」是一个动词,而「公告」是一个名词。因此,如果选「宣告」,第一句话就变成了国务院参事室」宣布「公告」「声明」。显然这里的「公告「和」声明」语义重复了。

第二个空是「自称」还是「声称」?

「自称」可以理解为「声称自己为」。第二个空如果选「声称」,要使句子完整,必须要加上「自己为」三个字。

第三个空是「考察」还是「检查」?

「以 xxx 身份」实际上在这句话中是修饰成分,修饰「上官凤笠」。因此,这句话简化后的句子结构是:A 赴 B 检查考察。考察实际上是在讲对 B 考量和察看,而检查后面要说具体检查什么,检查工作还是?因此,如果用「检查」,这个句子是不完整的。

因此,答案选 C。

二、把新闻作为一个背景,考察文段中心思想,这就是考察我们刚才说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了。

例 2:从网上信息可以看出,「上官凤笠」在 2014 年就陆续出现在网上,他冒充了「国务院参事」的身份。那么,真正的国务院参事是由哪些人来担任的?

根据国务院参事室官方网站介绍,参事室的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参事由国务院总理聘任,参事室工作人员说,参事主要由知名专家学者、大学老师、政府工作人员构成,平时会参与论坛、会议等活动,但绝对不会出现以个人名义组织活动、收取费用等行为。

以上材料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

A.「上官凤笠」的行为有严重的危害性

B.国务院参事是由哪些人来担任

C.参事室的主要职责

D.国务院参事的身份很难获得

解析:

文段结构如下:

背景:a 从 2014 起冒充 b 身份——引出问题:b 由谁担任?——得出答案:由 m,n,p··· ···担任——他们的属性(职责)和特点(会怎么做不会怎么做)

因此:A 答案明显不对;C 答案只是由 m,n,p··· ···担任后,对其属性的解释说明之一;D 是可以由「由国务院总理聘任」,「主要由 m,n,p······ 构成」这两句推断出,但他们仅仅是「能推断出的」,不是「主要表达的」。注意「能推断出」和「主要表达」的不同之处!

因此,答案选 B。

那么这里给出一个类似的练习,请自己尝试一下:

练习 1:记者联系到了参事室的工作人员,对方表示,6 月 20 日前后,有群众发送邮件向参事室投诉「上官凤笠」组织「幸福大中华」一事。参事室于 6 月 23 日发表声明后就此事向公安机关报案,并且专门为此案投诉开辟了联系电话和邮箱,欢迎广大人民群众举报。

工作人员说,此案还在办理中,具体情况还未知,目前不能确认「上官凤笠」的其他身份。

在声明发出之后,参事室还接到了 10 多个投诉电话,大多投诉者是在看到「上官凤笠」等人举办的活动后在互联网上进行查询,同时注意到了参事室发表的声明,于是向参事室投诉。工作人员建议,如果有群众已经向「幸福大中华」组织交钱,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以上材料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

A.「上官凤笠」的案件正在办理中

B.已有 10 多个投诉电话投诉「上官凤笠」的非法行为

C.参事室已就「上官凤笠」的行为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开辟了举报途径

D.如果有群众已经向「幸福大中华」组织交钱,应当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

三、在逻辑推理题中出现。给出一个违法行为的定义,判断哪个选项中的情形符合这个定义,将该新闻素材作为选项之一。

练习 2:「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罪」,指通过非法途径,窃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证件,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对人民群众行骗,并造成人民群众财产损失的行为。以下选项描述的情形中,属于「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罪」的是?

A.在省政府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小王,偷取某领导的证件,假冒身份,谎称检查工作,到老家镇政府的食堂骗吃骗喝。

B.某社会人员,通过网络等平台,冒充国务院参事,组织「幸福大中华」活动,声称该组织「接受国务院直管,现面向全国招收 18 岁至 65 岁会员」,向申请加入者收取「会费」共计十万余元。后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

C.小刘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了省交警大队的工作证。一日,其车辆因闯红灯被查,小刘亮明证件,假托执行公务,逃避了处罚。

D.小李通过淘宝商家伪造执法大队工作证,一日,冒充执法队员,向某商贩索贿五万余元。

E.小郑拿走了在省政府工作的孪生哥哥的工作证,谎称是自己,向他人介绍可以帮忙照顾孩子进入好学校,收受贿赂两万余元。被查获后,获刑三年。

F.小陈偷窃警察的证件,并冒充乘警在火车上行骗,由于口音严重,被人当场识破,扭送至公安局,后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part 3 申论中可能出现的考法

上述材料实际上是在讲「有人冒充国务院领导行骗」这件事。在申论考试中,由于材料字数过少,不会作为整篇申论文章出现,但有可能作为材料之一,与其他材料结合出现。多项材料相互呼应,构成一套论述。

比如,有可能采取下面这种材料组合方式:

材料一:「有人冒充国务院领导行骗」(即本篇材料)

材料二:《xx 日报》的记者对受害人 xxx 进行了专访··· ···受害人叙述:当时我真的以为他是 xxxx 的大领导。长得有气质,真帅,然后出手大方,还有好几个警卫员,我就相信他了··· ···,然后继续说一堆。最后说一下自从什么什么时间以来,已经有多少多少人遇到类似骗局。

报》的记者专门采访了公安部 xx 司的 xxx,xxx 表示,近年来类似犯罪高发,主要呈现 xxx,xxx,xxx 等特点。公安部建议,要··· ···说一堆。某刑法专家认为,上述行为是社会危害性极大的,会造成 xxxx,xxxx 危害。然后说一堆。

材料四:目前,我国法律对于上述犯罪行为如何处罚还没有明确规定,通常只能参照 xxx 法进行处罚。例如,在哪一年的 xxx 案中,犯罪嫌疑人被处以 xx 处罚,在另一个 xxx 案中,被处以 xxx 处罚。专家 xxx 认为,这也促使犯罪分子铤而走险。另外,这种犯罪还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衍生犯罪,比如 xxx,xxx

材料五:受害人 xxx 是犯罪嫌疑人 xxxx 的亲叔叔,「我认为他不会骗我的!··· ····,然后哭诉一大堆。受害人的孩子 xxxx 说,「犯罪嫌疑人 xxxx 以前跟我家来往很近,近几年没什么联系,没想到回来之后变成这样··· ···」这段全部都是受害人的心理分析。

材料六:自 2000 起,国内已发生 xxxx 起假冒国家工作人员骗取财物的事件,其中以 xxxxx,xxxxxx 为最,直接经济损失多少多少钱。类似犯罪频发。在类似犯罪中,常见的特点是 xxx,xxx。

材料七:在村民的谈论中,犯罪嫌疑人 xxx 是个传奇般的存在,现在他家里的房子仍然是村里最好的,他冒充 xxx 行骗几十万元,并在被抓之前将资金转移到亲戚身上,由于现在缺乏对这方面的法律约束,也无法追究这部分赃款。这在村民们看来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奇迹,有时候大家并不把他当作一个反面教材给孩子讲,而是··· ···有人说,「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犯罪」。

看到没有?!题目有可能把这篇新闻作为一个引子!同时给出当事人叙述,犯罪嫌疑人自述,公众舆论,公安部门的评论,法律人士的评论等不同角度的材料,围绕这个事,形成一篇申论题目!同时我们看到,在某篇材料中可能出现一个「升华句」,即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一个观点。这种升华句一般会对应到两类难题上:

第一类:语句解释类题目。

比如:文中说到,「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犯罪」,请你结合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那么对于这种题目,你可能就要分析不知道什么是犯罪的原因,以及如何从教育、法律等角度,减少这类情况等发生。为什么我这里说是「教育」「法律」等角度?也是根据材料七提出的「不当反面教材给孩子们讲」,「现在缺乏对这方面的法律约束」而提出的。

第二类:大作文。

比如还是这句,题目可以是:结合文章中所说「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犯罪」,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除了这种难题之外,题目还有可能怎么出呢?

例 1:根据材料一,什么是国务院参事?

解析:应对材料一中提及的国务院参事相关资料进行整合。

答案:参事室的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统战联谊。参事由国务院总理聘任,目前共有 47 人,主要由知名专家学者、大学老师、政府工作人员构成,平时会参与论坛、会议等活动,但绝对不会出现以个人名义组织活动、收取费用等行为。

例 2:根据相关材料,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这类犯罪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

解析:犯罪嫌疑人长相较好,出手大方··· ···(根据材料二)。出现了 xxx,xxx 等特点(根据材料三)。存在欺骗亲朋好友等情况··· ···(根据材料五)

那么给出一个练习,下面这道题目应当按怎样的思路来回答?

练习 3:材料七中画横线的句子,「比犯罪更可怕的是不知道什么是犯罪」,请问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看过了上面这些,我们可以说,思考清楚公考考什么,是准备这个考试最关键的第一步,做好了这一步,才有可能从更整体的视角看公考。才不至于陷入漫无边际又毫无目的的题海里。

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我在这里提出一种主动预测的反向公考学习方法。

大家可以在每日的新闻联播中选取重要事件、重要概念等,并归纳整理。

对于事件,可以思考这个事件所反映的问题、问题发生的原因,试着提出对策,并口头说出来。不排除未来申论中用此事件作为材料的可能性。

对于重要概念,比如最近在新闻联播里常提的一个概念「国际多式联运」,大家可以先去查阅其定义,在了解概念内涵后,可以尝试举一些符合该概念定义要求的例子。另外,建议去思考与之相似,但并不完全符合的运输方式的例子,举一些反例。

在这种思考中,大家对复杂概念的辨析能力能够得到加强,或许运气好还可以碰到未来行测概念辨析题的原题。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2021 - 2024 墨海拾贝

Me

Cut out summary from your post content here.

The remaining content of your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