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盐选 _ 用户的需求全盘接受吗——4 招秘方,助你不断试错、校对需求
2024-11-18T00:00:00Z | 9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4-11-18T00:00:00Z
不断试错,校对需求
你好,欢迎来到腾讯大学出品的《腾讯产品18讲》。
上节课,我们讲到需求挖掘的起点,来自于产品经理对用户的深度感知与洞察,通过静听法、忘我法、模型法和习惯法,可以提升产品经理对用户的「感受力」。
那么,是不是根据我们理解的用户需求来做产品就可以了呢?很遗憾,产品需求的挖掘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当我们满怀期待与热情,把精心打造的产品推到用户面前的时候,往往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需求洞察的墨菲定律
1949年,一位名叫爱德华·墨菲的空军上尉工程师,在一次火箭
我们对产品需求的思考同样如此。无论多么厉害的产品大牛,无论对产品方案的思考多么深入,总免不了对用户心理的洞察存在一些盲点。只要有盲点,就免不了做出来的产品,可能在某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冲破了用户的接受度。
曾经在手机QQ团队工作的产品经理们或许永远都不会忘记,在2013年5月的那个周末,整个团队几乎每一位同事都在彻夜奋战,一时间涌进来几万条用户反馈,每一条都要求团队给用户解释和致歉。因为在刚刚发布的手机QQ4.0版本中,由于去掉了QQ在线状态的区分显示,曾经习惯在PC端QQ上看到在线状态的用户表示极度不习惯,在AppStore新版本3万多条用户评论中,有90%的用户给出了一星。
这也许是当时手机QQ团队遭遇的最大一次用户危机,然而这次版本是QQ从PC迈向移动化的第一次正式脚步,是团队经过了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思考成果。之所以去掉在线状态的区分,是因为在线与否实际上是PC时代用户状态的展示方式,然而手机是一个常伴用户身边的设备,移动互联网的特征之一就是「AlwaysOnline」,即使一个用户此时此刻没有使用手机QQ,但他依然能够通过系统提醒方便地收取消息。
所以这个决策并没有错,即便在4.0版本被用户疯狂吐槽的情况下,在之后的版本更新中,弱化离线状态的理念还是依然被坚持了下来。一方面,产品团队确实看到版本更新后,手机QQ
理念正确、顺应趋势、符合场景,那为什么还是不被用户接受呢?团队反思,对于这个大版本的更新,我们已经做了万全准备,但还是遗漏了两个关键因素:
第一个,忽视了「用户习惯」的强大惯性。
改变用户习惯,意味着用户需要投入成本,这个成本包含用户的理解成本、养成新习惯的成本,没有缓冲的改变,让用户的接受度大大降低。
第二个,忽视了旧有体验庞大的用户基础。
QQ作为一个几亿人都在使用的产品,4.0版本的更新,实际包含了QQ移动化的一百多个功能和优化点,去掉在线状态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特性而已,然而就是忽视用户习惯这一点小小的失误,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引发了一场全民申讨的「大海啸」。
在此之后,QQ团队迅速调整,产品、开发、运营,全部同学都变身为客服,最大程度安抚用户情绪,几万条用户反馈在一个周末被全部「消化」掉。在之后的版本更新中,坚持产品理念的同时,进行联系人列表优化和增加文字标识,比如你可以看到某某某「手机在线」这样的提示,让用户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线状态呈现方式的改变,能逐步接受。同一个需求,满足方式不断进化
有趣的是,关于「在线状态」的故事至今都还没有结束。在2020年的新版QQ中,我们发现「听歌中」、「TiMi中」等个性化在线状态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大家纷纷奔走相告,询问这个状态在哪里设置,甚至论坛里到处都是设置个性化状态的攻略帖。
乍一听「TiMi中」,你是不是还一时反应不过来这是啥,但联想起那个熟悉的王者荣耀游戏启动声,你是不是一下子就会心一笑起来,一个简简单单的秘密状态语,朋友们的交流就在无声无息中被传达出来。
所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线状态早已突破了是否在线的简单定义,它开始延展到用户自己当前个性化的生活状态、心情状态等等,传递出更多的社交意愿。
而且QQ团队还巧妙地把用户使用手机和应用的一些信息,在用户允许的前提下,通过在线状态的不同分享出来——
比如当切换到「听歌中」的状态时,用户在QQ或者QQ音乐上正在听的歌曲,就会被展示出来。想想如果有一个暗恋的女孩,QQ状态显示正在听周董新歌《Mojito》,是不是正好给了你开启话题找她聊天的一个契机呢?一个产品能带给这个世界
所以,我们不能忽视用户的「不习惯」,但也需要时刻警惕自己的「习惯」——因为习以为常的,很可能会被淘汰,产品的止步很可能就是一种退步,这也正是我们需要保持产品「进化力」的原因之一。
不按套路「出牌」的用户
除了对已有产品优化需求的不断挖掘,一个全新产品的「进化力」可能会更为重要,因为创新往往来自产品经理的创意,创意来自对用户场景的模拟和需求预判,而这种模拟和预判往往是存在很大偏差的:我们永远不知道用户到底会如何使用我们的产品,用户反馈可能言不由衷,用户调研可能存在误差,但用户真实使用产品而产生出来的行为数据,却很大程度真实地反映了市场需求。
你一定听说过大名鼎鼎的图片分享应用Instagram,但你不一定知道最早的Instagram和现在的样子是天壤之别。Instagram创始人凯文·斯特罗姆最初的灵感,来自两个产品的综合,一个是地理位置分享应用Foursquare,另一个是黑手党游戏MafiaWars。他期望用户能通过这款应用来分享自己的行程,可以对地点进行签到,以及分享你计划去什么地方,可以发照片、评论,朋友一起聚会获得积分等等。这个发现给了斯特罗姆很大的启发,当他的团队重构应用的时候,就聚焦在了图片分享上,砍掉了不相关的功能,只保留发表图片、评论和点赞,并把应用名字从Burbn改名为Instagram,让用户分享图片的操作更简单、分享的图片更美。
2010年9月20日,Instagram正式发布,第一天用户量就达到了25万人;3个月之后,用户量达到100万;一年后,突破1000万;两年后,Facebook10亿美元收购Instagram。这款以失败作为原点的产品,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华丽转身。
大家众所周知,创新的失败率是极高的,只有在创新中保持持续的进化力,在失败中准确挖掘经验教训,不断将产品推向正确的道路,才能不断提升创新的成功概率。
提升产品「进化力」的四大秘方
讲了这么多产品进化的案例,你是不是开始关心,我们有没有什么具体方法,来保持这种「进化力」呢?在这里,我们分享四条秘方给大家:
第一条秘方,引导发声。
产品策划之初,我们需要聆听用户心声;产品上线之后,我们
产品之外,组织用户群进行自由交流。
推荐大家使用1对1、或者3-5人的小群方式与用户交流,人少,沟通可以比较深入,也因为具有一定的私密性,用户会更自然地吐露自己的心声。周边的朋友和同事也可以成为我们产品的首批体验尝新者。在腾讯,即便是部门一把手,也会经常出现在内部产品交流的论坛上,非常细致地去回答同事们提出的各种疑问。
产品之内,设计契合用户场景的发声通路。
在产品中规划用户反馈意见的入口,应该是大家普遍的常识。但常常被忽略的是,在用户受阻场景中设计适合的发声通道,比如在用户播放视频卡顿时,能出现播放异常反馈的入口,此时系统可以收集用户的网络环境、观看内容、故障时间等,为故障判断做一定的参考;又比如在外卖订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催单」功能的设计,当用户等待时间过久,已经超出等待耐心时,可以让用户非常方便地表达诉求。
这一类型的用户反馈,融入到细节的产品设计中,既能让我们更容易定位问题,又可以在用户受阻路径中,帮助用户缓解和发泄受挫情绪。
第二条秘方,灰度策略。
这里的每一个阶段,游戏团队都会根据玩家的反馈和行为数据,来优化调整游戏细节。腾讯还会根据每款游戏在灰度阶段的数据,来对游戏进行六星评级,从而决定对这款游戏的推广力度。
灰度策略一般有三种方式,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场景。
一是随机灰度。一般在发布适合全局用户的新功能或新特性时使用,也就是在全局用户中随机测试一批用户来观察效果;
二是定向灰度。它适用于在产品中根据细分群体去发布的一些新功能。就像我们上一节课中讲到的QQ厘米秀的案例,就是巧妙地对目标用户群进行灰度,从而来推广创新产品。
三是邀请灰度。它通常适用于一款新产品的诞生,并且具备一定的社交或社区属性。一方面,能在产品诞生之初,更加聚焦于典型的种子用户群体;同时,还通过邀请码的方式让用户形成自传播,为产品带来自增流量和口碑效应。
第三条秘方,善用实验。
2000年,Google为了确定在搜索引擎结果页面上,到底呈现多少条结果是最佳的,进行了第一次A/BTest实验;到2011就连曾经奥巴马在竞选美国总统时,也在自己的网站上进行A/B测试,利用图片、新闻标题、捐赠按钮等等方面的不断尝试,累计让奥巴马的捐款金额增加了5700万美元!
所以,善用实验,通过数据驱动产品,可以帮助我们降低验证成本,快速达成共识,提升创新效率。
实验体系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专业的领域,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一节课,来为大家讲解清楚,在这里提供两个最核心的学习路径供大家参考:
1.你需要系统性地学习实验设计。提出假设、确定目标、选取对象、分组实验、预估样本,每一个环节都会对实验的合理性产生影响。像实验中所涉及的分桶、分层、北极星指标、统计显著性之p-value值,都需要我们有一定的了解。
2.你需要学会使用实验工具。在腾讯,我们一般会自己搭建实验平台;而创业型的公司,我们建议可以利用GoogleOptimize等第三方工具来进行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
第四条秘方,关注异常。
异常,意味着问题或机遇。我们对产品中的异常表现和异常数据,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它往往能够成为帮助我们挖掘新需求的起点。后来通过观察和了解用户,才知道原来用户是通过退出功能的方式,来实现内容清空。所以后来微信就迭代了一个特性,在语音完成文字转化后,增加了一个「清空」按钮。就这样,功能退出又重新进入的情况就减少了,提高了产品的易用度。
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需求挖掘的第二种能力——校对需求、不断试错的「进化力」。
QQ在线状态的故事,让我们知道对产品再深入、再透彻的思考,也可能存在盲点;需求在时代演进中,会通过不同的方式被满足;
而Instagram的故事,让我们发现用户可能也不会按照我们假想的设计思路,来使用我们的产品,唯有真实的行为数据,可能会告诉我们真相。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发声、灰度策略、善用实验、关注异常这四种方式,来敏锐发现问题,验证需求,让产品不断进化。
课后分享
悬念预告
这两节课中的「感受力」和「进化力」,都是帮助我们在当前时代或当前产品上去发现产品需求;那么面向未来,我们如何洞察趋势,培养对创新需求的「预判力」呢?
欢迎继续收听《腾讯产品18讲》的第5讲《洞察趋势,预判需求》。恭喜你又学完一节课,如果你觉得有收获,别忘了分享给更多的朋友,共同成长进步。
减速超重试验中,发生了一点小故障,他随口说了一句话,没1/11|的活跃和消息发送数据保持上升趋势;另一方面,也有一些相2/11|的美好,就是在这样一些细腻的小小场景中被散发出来。4/11|
更需要获取用户使用后的反馈,来验证曾经的想法,或去发现6/11|灰度策略往往应用于新产品或新功能的尝试。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