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殉

2024-04-01T00:00:00Z | 11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4-04-01T00:00:00Z

人殉

人殉

1424 年,永乐最后一年秋,朱棣驾崩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北京城,也让后宫的一些妃嫔吓破了胆。她们很清楚,迎接她们的,将是比孤老宫中更为凄惨的结局——殉葬。

儒家向来反对人殉,明朝也以此为丑事,所以史官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细节,只记载了大略的情况。但是,因为系统中的一个漏洞,整个事件还是神奇地被呈现了出来,出现在了外国的史料上。

事情还要回到永乐年间,朝鲜王多次遴选本国的美女送到北京,成为皇帝(朱棣)的妃嫔,韩丽妃就是其中之一。韩丽妃的乳母金黑也随行而来,负责照顾韩丽妃的起居。那位从系统漏洞逃逸出来的老妪,就是这个金黑。

从金黑的口中,我们可以一窥明朝人殉制度的微观景象,看看那些无辜者人生最后的时间。

当时,金黑一把鼻涕一把泪,因为她一手带大的女孩韩丽妃就在殉葬妃子的名单里!

这份名单上,陪葬的宫人有 30 多个(明朝方面的记载是 16 个,这可能是有名位的妃嫔数,此外还有不知名的宫女)。有的颇有名望,有的默默无闻,有的很受宠爱,有的倍遭嫌弃。有朝鲜人,也有明朝人。

看起来五花八门,实际上她们有自己的共同点——身份弱势。

人殉有人殉的潜规则,宫内生活的女人,感受到的潜规则只会更加出奇。譬如,明朝的规矩中,有子女的妃嫔不用殉葬,从表面上看,这当然是一条铁律,但铁律也能有弹性。

那些有权势和心机的妃子们,倘使真的生不出孩子,难道就要坐以待毙吗?不会的。正如一些权贵的子女考不上学,他们的孩子真的就不上学了吗?不会的。自己没有,就抢一个,也就是「冒名顶替」。

未能生育的高阶妃嫔,对孩子的渴求是强烈的,可要真的生不出来,就往往会夺走宫女的孩子。后宫佳丽三千多,实际上是连普通宫女也算上的。皇帝宠幸过的宫女,就有可能被鳄鱼盯上。

可怕的是,有时候皇帝还会作为主谋,帮忙夺走普通宫女的孩子,送给自己喜爱的妃嫔。被夺走了孩子,等于没有孩子。老皇帝一死,作为既无名位又无子女,而又受过皇帝宠幸的女人,几乎一定会进殉葬大名单。

明英宗朱祁镇的母亲,极有可能就是这样一个宫女。抢走她孩子的是宣宗以及深受宣宗宠爱的孙贵妃。至于她后来到底是被人杀了,还是生病死了,抑或是让人推进了殉葬坑,没有人知道,到现在依然无人得知。

和英宗的生母类似,韩丽妃没有权势,家人都在国外,朝里朝外,孤立无援,而且也没能为朱棣生出孩子,像这种人,就算是集体投票,也是上榜的命。

那进了殉葬名单,韩丽妃们还可以想办法逃跑吗?

在明代,这几乎不可能。

明代有路引,性质等同于我们现在的通行证,上面都要写明身份、籍贯,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去几天,担保人是谁,还要有县级以上部门盖章。过关卡、走村镇都要遭受盘查,并不比疫情严重时查通行证轻松。而且政变大都是未雨绸缪的,朝廷对内宣布名单前,人员早都被锁定了。

她们被高墙围堵,被政敌算计,有的还背负着家人期望(主动殉葬的宫女,家人可以到锦衣卫当差,被叫作「朝天女户」,因此颇有一些是被家里人逼死的),重压逼迫,插翅难逃,即便出了皇宫,又能跑到哪里去呢?

那逃不掉,是不是可以找大臣帮忙,求个人身解放?

事实上,后来景泰帝朱祁钰的汪皇后,就是被场外的大臣救下来的。

朱祁镇当皇帝时御驾亲征,被瓦剌掳走。他的弟弟朱祁钰即位后,他又被放归回国,被弟弟软禁。然而,朱祁镇还是在几个失意大臣的拥护下复辟了。即位以后,便开始对朱祁钰进行全方位打击。

后来,朱祁钰突然「病逝」,朱祁镇秉承「斩草务必除根」的原则,起初是想让朱祁钰所有的妃嫔都殉葬,包括我们上面说的汪皇后。但吏部尚书李贤上书反对,说汪皇后绝不应该在殉葬之列。当初朱祁钰即位,汪皇后因为主张继续让朱祁镇的儿子当太子,惹恼了朱祁钰,很早就被打入冷宫,受尽虐待,算对朱祁镇有恩。而且,现在她还有两个小女儿需要照顾。

朱祁镇这才知道原来汪皇后还有站过他队的事,于是同意不让汪皇后殉葬。

幸运者汪皇后,倘使向人们讲述她死里逃生的经验,旁人也只能听听而已,绝不能当真。救她的,并非「有儿女不殉葬」的规则,而是她刚毅偏执的性格所导致的很久以前的一次错误的站队(反对易储),再加上她和朱祁镇的钱皇后有极好的私人关系。当然,李贤的上书也很关键,李贤是个很会察言观色的大臣,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

但没人替韩丽妃们说话,是因为大臣们都明白这么干没有好果子吃。

既然大臣都不敢插手,那韩丽妃们可以直接去求皇上,赢得皇上的同情吗?

新皇帝是朱高炽,也就是明仁宗,是个仁德的皇帝。

有人会说,向他求救,兴许能行。

事实上,这个想法,就是天真他妈给天真开门——天真到家了。

偏偏朱高炽,就是那个必须要杀了她们的人。

一切都要从朱元璋说起。

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下诏让曾为他侍寝的 40 多名妃嫔殉葬,开启了明初皇帝大殉葬的先河。

以前,没能为皇帝生育的女人是有自己的去处的。要么在后宫挪个位置,到太后、太妃的居所守寡;要么干脆剃发出家,去官方的寺庵当尼姑。这样做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防止有人给(死去的)皇帝戴绿帽。但是,事情总有点让人不放心。守寡有宣淫的可能,出家也有思春的概率。一个说的是历史上一些太后、太妃;另一个的典型就是武则天,她起初是唐太宗的妃嫔(昭仪),太宗死后她出了家,后来又嫁给了太宗的儿子李治。

由此,就不能说朱元璋的担忧全是无稽之谈了。不过,担忧归担忧,秦汉以来,无数皇帝都有过这种忧虑,谁都没做得那么绝。只有朱元璋不一样,他是个为了扫除隐患,不惜大杀特杀的人。为了排除隐患,功臣都能杀得一干二净,更何况并没有建功的妃嫔呢?

不需要照顾孩子的妃嫔,等皇帝死后要殉葬,也就成了明朝的祖制之一,后代只能效仿。

对朱高炽来说,情况更是如此。棺材里躺着的人是他的父亲朱棣,他得非常机械地遵守祖制,才能完成接班任务。朱棣这一支,最大的心病就是得位不正。朱棣本人在篡权之时和篡位之后,一直在努力塑造一个「父亲的优秀继承者」的角色。守朱元璋定下来的成法,就是最简单粗暴而又有效的方式,谁都说不出个「不」字来。

朱高炽本人应当很矛盾,但他背负着沉重的历史任务。由于有这个任务在身,就只能违背本性去杀人。

所以,在父亲朱棣花了 14 年建成的新宫殿(紫禁城)的广场上,朱高炽摆了几桌席,为即将赴死的女人们饯行。

女人们心情沉重地吃完饭,就「升堂」(登上殿堂)了。在贴身婢女和办事太监的陪同下,走到了停放着永乐大帝灵柩的殿里。这里肃穆庄严,白色和黑色的现场,有一半是为妃嫔们准备的,她们也即将成为死人。所以,升堂的过程中,她们就放声大哭。

图:乾清宫,朱棣死后灵柩停放在仁智殿,该大殿已不存在,形制类似上图

图:乾清宫,朱棣死后灵柩停放在仁智殿,该大殿已不存在,形制类似上图

上吊,就是她们「自杀」的方法。

殿上放着几排木桌,殉葬者被人扶上去。在她们脖子的位置有个绳套,从梁檁上垂下来。做起来比较简单,脖子一伸,桌子一撤,一了百了。

不过帝国的礼数是很周到的,由朱高炽亲自慰问,他会和殉葬者们说会儿话,问问她们还有什么愿望,他可以帮忙实现。大家的愿望当然是不想死,但不死是不可能的,于是包括韩丽妃在内的妃嫔们,都没求新皇帝格外开恩,只是趁机替亲属谋取了幸福。

韩丽妃没有血缘亲属,只有乳母一直照顾她,于是她替金黑求情道:「我母亲(金黑)年纪大了,能让她回国吗?」像这样的遗愿,朱高炽还是能答应的,虽然很快就反悔了,但毕竟当时答应了,使韩丽妃走的时候略微安详了些。

朱高炽反悔的主要原因,是怕金黑回国后和别人瞎聊。马上要发生的场面过于刺激,金黑见了人,难免跟人提起。在国内,见证这种事的人除了死者,都会得到相应的利益,前提是不能往外说。泄露禁宫里的秘密,是要「赐鸩酒」的。这就是国内所有人缄口不言的原因。朝鲜虽是附属,但毕竟不是在国内,就好像死在了夫家的女人,埋进地里,谁也不知道她到底怎么死的一样。

朱高炽履行完任务,就扭头走了。接下来是太监执行任务,从来反面人物都得由他们来当。否则朝廷上都是好人,坏事是谁办的呢?

眼下,他们必须催促妃子们赶紧去死,他们声调高扬,语气急促,温柔中带着狠厉的力量。妃子们知道没时间了,有的哭,有的闹,有的一言不发,有的变成了话痨。太监继续催促,韩氏也只好把头伸进了绳里,同金黑告别说:「娘,我去了!娘啊,我去了!」

生离死别,母女情深的感人场景还没完,韩丽妃的身体就猛地一坠,绳子突然绷紧,整个人吊在了空中。等烦了的宦官抽掉了她脚下的桌子,全身的重量瞬间压在了脖颈上。

几乎是一齐绷紧的,庄严的大殿上,女人们先后产生了抽搐反应,下头啜泣的声音在空荡的房间回响,直至女人们被勒得面色或红或白,有的涕泗横流,有的张嘴吐舌——上吊的死相并不那么安详,但最终还是安详的,她们穿着白色的衣服,犹如倒挂在天空的树。

太监们得各自具结,表示亲眼见证了某妃已死,并为此负责。至此,妃子殉葬的第一个过程——「自杀」便完成了。

其实,先让妃子自杀再陪葬,跟上古时期相比,已经算是「仁慈」了。

上古时那些殉葬的奴隶、战俘,通常都是被打个半死后再活埋的。

上图是郑州小双桥商代庙祭遗址中的殉葬坑,里头是大量的人骨架。他们是祭祀的人牲,尸骨基本上都有很严重的损伤。他们死前都遭受过严重的暴力,被人用刀、戟、斧、棍伤害,砸断了四肢、肋骨,击穿了脑壳。

图:郑州小双桥遗址丛葬坑里的头骨

图:郑州小双桥遗址丛葬坑里的头骨

有的人骨骼比较完整,看起来没有受过大刑,但躯体呈挣扎状,其实是一个大活人被扔进了坑里,然后一群人紧接着往里填土。这一片区域,前后共有 160 人成了祭品。

殉葬者无法逃离,因为他们几乎全都是被严加看管或捆束的,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下面两个图片展示了活人祭祀场面中人牲的实际待遇,我们可以看到,殉葬者被为数众多的监督者绑得死死的。

图:晋宁石寨山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躺在地上被束缚着被人拉拽的人牲

图:晋宁石寨山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躺在地上被束缚着被人拉拽的人牲

图:晋宁石寨山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束缚在立碑上的人牲以及坐地左足戴枷的人牲

图:晋宁石寨山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被束缚在立碑上的人牲以及坐地左足戴枷的人牲

「自缢」是古代死刑中最体面的死法,但吊死的模样并不好看。妃嫔们死后,有专人把她们弄下来,为她们整理仪表。

首先是「沐浴」,由入殓师为她们擦洗身体,把身体擦得干干净净后,就要「饭含」。所谓「饭含」,就是把金玉一类的东西放进死者的嘴里,让她们含着。这样做的目的说法不一,不过考察过各地的风俗,我认为起初是怕人走以后嘴里空着,会饿肚子。很多地方,普通百姓会往死者嘴里塞米,因为米不稀缺,而贵族则会往死者嘴里塞值钱的东西。

为了方便「饭含」,在人凉透前,要用一角木楔塞着嘴,使她们的嘴微微张开,以免身体僵硬后撬不开。把金玉塞进嘴里后,用手一合,嘴就闭上了。

几乎与此同时,「袭尸」仪式也在进行,其实就是为死者穿上衣服。左右各一张床,左边擦拭着死者身体,右边就已经在铺好衣服了,这边完了,立即抬到另一张床上,将后背下的衣服一裹,穿上的速度很快。

整理完仪容后,她们被分别放进不同的棺材里。停置一段后,她们就在声势浩大的丧礼中,随着永乐帝一起去了长陵,永远葬在一起了。

不过,长陵是朱棣与早于他过世的徐皇后的陵寝,陪葬的妃子们,只能陪葬在主体之外。长陵的地宫目前还没有打开,我们不知道里面的情况。但是陵园东西两侧,有名东坟、西坟,历来相传是埋葬殉葬妃嫔的地方。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其中就一定有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角韩丽妃。

韩丽妃殉葬后,朱高炽很快就食言了。答应韩丽妃的事不能办了,因为金黑不能走。她一走,妃嫔们殉葬非出于自愿的事就传出去了。

于是,作为事件的知情人,金黑愣是被羁留了十多年才被放回朝鲜。十多年,足以让人忘记许多事。那个时候,朱高炽死了,朱瞻基也死了,朱祁镇登基,朝廷遣送了 50 多名朝鲜老人回国,金黑就在其中。

这个被忽略的老太太,带着重重心事离开了明朝,也就完成了真相的逃逸。

《李朝实录》中的这段记载,可以说是极其珍贵,它是唯一一则详细记载明代宫人殉葬情况的史料。几乎所有研究人殉制度的文章,都不可避免地引用这一记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古代宫禁之严,所谓「宫闱秘事,皆若云霄」。根据明代自己的资料记载,明初有数次人殉,至少数百名见证人,却都没有人敢对外声张,使得这样严重的事件不为人知,就跟人类不知道亿万光年远的外星的细节一样。

不然,人们还以为殉葬的人都是自愿的。

宫人殉葬的悲剧持续了好几代,从朱元璋(38 人殉葬)到朱棣(16+人殉葬),又从朱高炽(5 人殉葬)到朱瞻基(11+人殉葬),再到景泰帝朱祁钰(人数不详),直至朱祁镇死前才结束。

明英宗朱祁镇下令停止人殉,既因为年代久远,当时的政治条件已然宽松,也有个人的情感在里面。

先前说过,朱祁镇的母亲很可能就是被剥夺了亲生孩子后成为陪葬品的宫女,这让朱祁镇从内心里就觉得这样做很不对。而朱祁镇本人是非常注重感情的,他与皇后钱氏的感情很好,可谓情真意切,绝非冷冰冰的小心翼翼的帝王家人。他深知殉葬的残忍之处,害怕自己死后会有人(周贵妃)把没能生育的钱皇后划进殉葬名单,于是在死前颁布了「禁止妃嫔殉葬」的遗诏。

人殉是权力者的政治需求。上古时期的人殉,多是战争后的杀俘行为,目的是告慰本部的亡灵,或者通过死亡与鬼神沟通,希望神明看到自己的诚意。明初的皇帝杀死上一代皇帝的妃嫔也是如此。

朱高炽主持人殉,也是其需求的一种。朱棣下遗诏葬礼一切均遵循太祖制度,过程是不许变的,所以要杀人。杀人就是保证继承的正当性,至于韩丽妃们的求救,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甚至,她的命也只是垫龙椅的楔子罢了。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2021 - 2024 墨海拾贝

Me

Cut out summary from your post content here.

The remaining content of your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