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人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堪称人精? - 知乎

2024-07-29T00:00:00Z | 17分钟阅读 | 更新于 2024-07-29T00:00:00Z

历史上有哪些人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堪称人精? - 知乎

历史上有哪些人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堪称人精?

里根(RonaldReagan)是第一个明确指出苏联可能会垮台的领导人。

他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领导人,他有他自己的看法、对世界的看法、对共产主义的看法、对苏联的看法。

从尼克松、福特、卡特到里根,这几任总统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他们认为苏联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凭借苏联的计划经济、军事实力、国内政治结构,使得苏联其实是可以长期稳定存在的。

美国前总统里根苏联既然长期稳定存在,美国就应该和西方世界奉行一套与苏联进行接触的策略,并且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跟苏联领导人的温和接触,在新生代成长起来之后,慢慢施加影响,最后达成一个比较微妙的安排,让苏联更加多地去接受一些国际规则,有效地缓和美国阵营和苏联阵营之间的紧张关系。

里根不一样,他是第一个明确指出苏联可能会垮台的领导人,而且他坚定地相信这件事情。

这与他的个人背景,尤其在宗教领域的背景相关,他从个人认知和信仰出发,将苏联称之为一个「邪恶」的帝国。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认为美国所奉行的「遏制战略」其实是不道德的。

在这点上,他和杜勒斯(JohnFosterDulles)非常相似,因为所谓的「遏制战略」,也就是在苏联的阵营外面画个圈,把它包围起来,抑制其发展,但这同时意味着对那些已经纳入苏联范围的国家和人民,你把他们暴露在一个在他们看来是有问题的政权影响下,这在道义上是不成立的。

为此,美国需要将苏联「推回」,让它从对其他国家、它的卫星国的影响当中暴露出来。

为此,美国在里根政府时期更改了尼克松政府的对外战略。

尼克松当时的对苏的总体战略:实力、伙伴关系、谈判。

里根做了一个调整,拿掉了伙伴关系,放在第一位的是什么?

现实主义,所谓现实主义就是以实力求和平,对苏联表现出了一种强势压制的态度,现实地去对待苏联的危险。

第二个是实力,第三是谈判。

里根指出美国跟苏联的这种谈判,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谈判,在双方没有信任的情况下,我不信任你苏联,但我跟你进行谈判,这种谈判怎么谈?

这种谈判势必要附加条件,里根政府提出的条件是高度入侵性的核实措施(Distrustbutverify)。

现在这套东西,特朗普政府时期,那个很具争议的国务卿蓬佩奥,基本上全盘接收,照抄作业,说穿了很多东西,是当时里根政府玩剩下的。

里根基于这样一种对苏联的认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战略文件上形成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叫「NSDD32」(国家安全决策指导意见Nationalsecuritydecisiondirectives第32号),它形成了对苏联的一套看法。

NSDD32第一,它认为苏联面对比较严重的国内经济危机,美国应该通过一些手段,放大苏联经济的脆弱性来给苏联增加压力,放大它的危机。

比如:强化对苏联的技术控制、技术出口管制,打低、控制世界的油价等等,从而对苏联通过出售石油换取收入这件事情上施加美国的影响,对苏联构成打击。

第二,在军事上里根总统认为应该对苏联施加压力,这种施加压力目的在于什么?

目的在于让苏联把原本就相对比较有限的资源投到军备竞赛当中去,用挤占和连带效应放大苏联经济上的困难。

这点也是从乔治·凯南以来一直的一个认定,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对上苏联的时候,真正最大的优势其实不是军事力量而是经济,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去应对来自苏联的威胁。

第三,在世界范围尤其在广大第三世界,对于那些苏联扶持的代理人政权要支持反抗者,对于那些面临苏联代理人力量威胁的,所谓」亲自由主义「的政权要予以支持。

这份文件出来之后对美国国家外交战略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从军事战略上来看,里根政府最大的调整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修改了美国对外战略的总体构想。

原本美国的对外战略的总体构想源于尼克松政府时期的「一个半」战争。

在全球范围和一个对手,打一场像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或者像亚洲战区那种强度和级别的战区战争。

同时在另外一个地方打「半场」战争,就是强度达到朝鲜战争这种冲突烈度的局部战争。

里根政府为了谋求军事实力,里根将所谓的「一个半」,升级为两场战争,也就是跟两个对手同时开两场战区战争,政府为此开始了扩军。

第二,原本美国在核武器打击力量方面,是长期存在「要导弹还是要飞机」的争议。

美国里根政府时期说「我都要」。

政府开始研发先进的以MX导弹为代表的下一代先进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

同时重新启动以B-1B为代表的新型陆基轰炸机的研发方案。

同时针对苏联在欧洲部署SS-20,后来的SS-24,中程弹道导弹,研发了以「潘兴Ⅰ」、「潘兴Ⅱ」(Pershingmissile)为代表的美制的中程导弹进行反制,还推动了巡航导弹等一大批新型武器的研发。

第三,作为军备竞赛领域最为著名的倡议,里根提出了他自己非常著名的总统战略防御计划,也就是「星球大战」计划。

「星球大战」计划的支出以兆亿美元为单位来进行计算,整体构想上在当时是极为惊人的。

他预想从地面到外空建立指向一枚弹道导弹,从发射初段到中间段到再入段,一个全范围的防御体系。

里根政府在追求实力地位的过程当中,将美国军事力量的优势地位设定为优先追逐的目标。

其中最具象征意义的海军,有非常著名的海军——「600艘舰艇」计划。

「600艘舰艇」的大型造舰计划,在战略核打击力量方面,重新启动之前因为导弹与飞机之争,暂时处于搁置状态的B-1B新型轰炸机的研究计划;在战略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他发表了非常著名的星球大战演说《总统战略防御倡议》。

这个演说具有极其重大影响,因为这是第一次,美国领导人宣称要研发一个超级的防御系统。

这个具有主动防御能力的超级防御系统,将构建从地面到太空的一整套防御体系,这套防御体系可以在苏联或者任何其他国家,对美国使用核导弹进行打击,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或者潜基洲际弹道导弹进行打击的时候,在导弹的上升段外太空飞行的中间段以及末端再入段进行全方位的拦截,并且在拦截过程中使用诸如天机的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等离子武器、动能武器等等这样一系列先进的手段。

这个防御系统的设想是当时正在研发过程中,甚至连影子都没有,只是一个概念,但是里根通通提出来,宣称美国可以形成这样一个防御体系,几乎就是说在美国头上要放一个钢盔,一个近似覆盖率99.999%的万无一失的防御系统。

而这对于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形成的,基于相互确保对方毁灭的战略稳定而言,具有颠覆性的冲击。

因为这个系统一旦部署完毕,与此同时美国拥有强大的核武库的话,两者会产生这样一种效果,美国可以先发制人地对苏联进行一轮核打击,美国提出的导弹战略《总统战略防御倡议》(StrategicDefenseInitiative)在全球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它勾勒出了一幅高科技战争前所未有的画面。

当时美国的著名导演卢卡斯,他导演的星球大战系列上映了经典的第一部《星球大战》,电影里面激光剑乱飞,激光枪乱打的那个画面。

直接被套用到了里根的导弹防御的构想上,所以总统战略防御倡议因此获得了一个极其响亮的名称——「星球大战」计划。

从1980年代的美国和苏联的战略平衡上来说,「星球大战」计划是苏联必须认真应对的一个挑战,我们现在可以有很多事后的、马后炮性质的研判,认为星球大战计划根本就是一个骗局等等这样一些东西,但是站在当时的场景下,苏联当时面对的场景是什么呢?

美国要在头上「撑一把伞」或者「装一个盖子」,并且美国手上同时拥有全球最庞大的核打击力量,如果让美国把这个盖子盖起来了,这个盖子理论上发挥作用的话,会产生一个非常严峻的后果。

这时美国可以对苏联做这样的事,先对苏联进行一轮核打击,然后把已知的苏联核武库清掉90%以后,剩下的苏联用作二次打击的力量,苏联没有办法有效地穿透美国的防御系统。

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说假设防御系统做出来后,美国人头上就顶了把伞,有了这把伞之后俗称「秃子打伞——无法无天」,美国可以全球揍别人,别人揍不了他。

到现在,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对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进行认识和理解的时候,都不是从防御系统本身进行理解的,而是把这个防御系统和美国的整个的军事体系,以及美国奉行的军事战略放到一起放在其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来判定。

美国战略防御系统的研发,对美苏双方的战略稳定和外交关系都带来了严峻的影响。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苏联被迫面临一个选择:跟美国比赛砸钱,你研发我也研发。

苏联的研发分为两种力量,第一种是什么?

第一种研发导弹防御系统。

第二种思路是破防,研发具备进攻性的先进导弹,提升它的生存性,让更多的导弹在第一轮打击当中幸存下来。

对于幸存下来的导弹,增强它的突防性,穿透敌人的防御系统,甚至在最极端情况下,这种导弹防御系统会带来苏联战略上的一个转变,苏联将发起、建立或者奉行一种更具进攻性的战略。

这会带来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也是战略防御系统的批评者经常讲到的一个问题:这种防御系统的建立,其实会在美国跟苏联的战略稳定之间产生极其负面的效果。

如果你真的放任美国进行这样发展,那会出现当美国即将要建成或者事实上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时候,苏联发动一波突然袭击,在武器失效之前一波全部扔过来,先下手为强,也就是它会逼苏联对美国先行核打击。

机缘巧合,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当时美国运气比较好地摊上了一个苏联领导人叫戈尔巴乔夫,这位老兄对于和西方国家进行谈判,然后通过谈判去解决战略上的争议问题具有某种执着。

当然现在看起来这种执着可能是由双重因素所共同作用的。

一方面是苏联的实力,说穿了苏联的经济体量也好,国内的这种生产能力也好,和全球的关系也好,自身所拥有的核武库也好,没有办法陪美国进行这样的消耗。

另一方面,他在认知和观念层面上,确实对于和美国进行谈判具有某种执着,并且他坚定地相信。

用我们现在的评价事后的评价来看,甚至是有一些天真的,甚至是极为天真的、理想化的想法,认为通过这种谈判过程当中苏联做出非对称的让步,可以说服西方认可苏联的诚意。

大家以谈判的方式去消解在军事力量上面临美国持续提升的能力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威胁,作为实力政策的第三部分,美国奉行所谓的里根主义。

这个里根主义指的是在全球所有的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支持所有的亲美政权,反抗苏联代理人的攻击,支持所有的反美武装力量,攻击任何的亲苏政权,由此形成了两个非常著名的案例。

里根政府时期,美国对阿富汗游击队的支持。

无论是兰博系列的电影还是《查理的战争》这样的影片都对此有过描述。

《查理的战争》中非常有趣的一点,就是说在一开始美国对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这件事情,美国认为是苏联战略上的一个败笔。

美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刻意地维系了,对于阿富汗反苏游击队的非常有限度的支持,当时中情局奉行「沥血战略」,他们叫「Bleeding」。

这个「Bleeding」的概念是什么呢?

把阿富汗看成是苏联庞然大物身上的一个小伤口,不大但可以让苏联持续地流血,时间长了伤口就会慢慢地溃烂,不指望伤口能够致命就是单纯拖着它。

美国没有想过可以通过支持阿富汗的反政府武装,把苏联干掉没有那么大想法,就是把它拖住。

后来以查理为代表的国会议员介入之后,美国开始给阿富汗游击队,提供更多的钱、更多的武装。

《查理的战争》电影当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台词:「查理你还记得你第一次过来问我们要钱的时候,要我们拨多少吗?

你告诉我们只要50万美元就够了,到后来越来越多几百万美元上千万美元,更多的钱就出去了」。

同时在武器装备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象征性标志,当然后来也被军火工业有点神话。

这个概念是什么呢?

这概念就是美国允许对阿富汗反政府武装出售所谓的「Stinger」,就是毒刺式肩扛防空导弹,这个毒刺式肩扛防空导弹出售在阿富汗战场上,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在有限时间内扭转了战局。

当时阿富汗游击队面临的经典场景,就是在《第一滴血》的第三集里面看到的场景,游击队有地利的优势确实可以发起骚扰性的攻击,但是苏联有压制性的优势,有一个压制性的装备就是武装直升机,这玩意在低空飞起来以后,对于游击队形成的火力压制,在没有特殊武器对抗的情况下是压倒性的。

包括美国在越南战场后期像《现代启示录》这样一些片子当中著名的场景。

美国的直升机开着瓦格纳的《女武神》的音响,然后跑到越南的村庄上空从上往下扫射,那种场面打游击队像割草一样。

但是美国人把Stinger肩扛式防空导弹给了阿富汗游击队,当然这些游击队当中最著名的一个人叫本·拉登,这就是后话了。

这个游击队拿到这个武器之后态势就改了,利用对于地形的熟悉,他把大量的游击队基地放在峡谷深处,当武装直升机低空进去扫射扫荡这些基地的时候,熟悉地形的阿富汗人跑到峡谷的上面从上往下打,直接用肩扛导弹就把直升机给干下去了。

据说这东西对阿富汗战场出口了一年多之后效果拔群,苏联武装直升机驾驶员基本上飞三个出勤就回不来,所以大量地降低了苏联使用武装直升机去镇压当地人的几率。

虽然实际上取得战果没那么高,但是形成的威慑效果相当明显。

很有意思的是,《查理的战争》最后的结尾,当然这也是题外话讲,有这么一个桥段,查理跑到那边去说,当时阿富汗已经赢了,苏联已经撤兵了。

查理说:「我再问你们要200万美元,我要在阿富汗建几所学校,建几个医院,帮当地人搞搞教育,弄弄医疗。

」议员说:「算了老兄,苏联人已经走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再往那投钱呢?

」然后他说了一句:「我听说在一个边远的地方,有个叫拉登的人建了几所学校。

」那议员看了一眼,「他是谁?

走吧走吧,不要弄了。

」在查理的一个助手用半生不熟的那种调子,引用了中国那句话「福祸相依,塞翁失马」这个典故之后,这个电影屏幕就慢慢地黑掉了。

当然如果时空穿梭,知道9·11事件的人,回到当初去他肯定会掐死那两个议员,就因为你当初想省200万美元,很多事情很难讲。

第二个就是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游击队的支持。

在这个过程当中,里根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动作,他要为反政府武装去提供经费和武器装备。

尤其是经费,钱从哪来,大家知道美国政府用钱是不太爽气的,流程上要过国会,国会审批的时候拨款卡得很严。

于是里根的中情局的鬼才诺斯中校就想了一个办法,他把美国的武器卖给一个叫伊朗的国家,赚了钱以后,拿这个钱去资助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武装,对抗桑迪诺政权,这个事情后来就崩了,就变成了俗称「伊朗门」的这事,伊朗门这件事后来以里根公开道歉做结尾。

当然更广义的里根主义表现在,他在中东地区策动两伊战争,选择支持伊拉克。

后来当两伊战争发展到袭船战的时候,美国在中东地区提供了护航,并且跟伊朗直接发生了冲突,然后美国海军凭借压倒性的优势,在海上把伊朗给压制下去,摧毁钻井平台,打掉巡逻艇,这些事情都做。

凭借这种全球范围的行动,美国认为可以通过自己的造舰计划,战略核武器的防御系统,世界范围支撑反苏的力量,形成对苏联的实力优势地位。

进而迫使苏联在一个相对不利的情况下,跟美国进行谈判。

里根认为这种在现实主义,和以实力为后盾基础上进行的谈判,和尼克松政府时期基于所谓的伙伴关系相对比较温和的,全球收缩状态下所进行的谈判是不一样的。

他可以谋求更大的主动地位,可以迫使苏联在谈判过程中,向美国做出更大的让步。

那么有没有这样的效果呢?

基于他遇上了一个叫戈尔巴乔夫的谈判对手,人们发现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了这样的效果。

在军控谈判中,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跟苏联最终达成了中导条约,《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这个条约当时的背景其实也很简单,苏联当时在欧洲部署了大量以SS-20和后面的SS-24和SS-25为代表的中程和中短程导弹先进的带单弹头,或者三弹头射程不远,但是能够涵盖整个西欧国家他的这样一种导弹。

这种导弹用来威慑什么?

用来威慑和对冲,苏联认为是对冲美国的前进基地系统,就是部署在西欧美国军事基地里面的以F-111战术轰炸机为代表的。

它是一种中短程系统,它的航程不具备洲际打击能力,飞不过大西洋,但是因为西欧离苏联欧洲部分非常近,所以它可以从西欧起飞,通过前沿基地系统对苏联的欧洲部分形成有效的核威慑,用这种中程导弹,威慑所有敢招待美国基地系统的美国盟友,双方剑拔弩张,关系非常紧张。

之后美方又提出,在欧洲部署「潘兴Ⅰ」型和「潘兴Ⅱ」型中程导弹,但是这种东西又被当地欧洲的反核运动所抵制,这个行为要用新的核武器进来,被反核运动所抵制。

当时苏联也相当程度上,支持了西欧的反核运动。

双方在僵过一阵子之后,大体上在1983年到1985年有一个小高潮,北约搞了北方射手演习,苏联在北极地区搞了一次实兵演练。

在那次实兵演练当中,苏联的轰炸机空基发射了核实弹,进行了核实弹发射,美苏双方迎来了一波小高潮,小高潮要迅速进行谈判,迅速进行谈判带来什么结果呢?

就是在军控谈判过程中,苏联做出了重大让步。

事实上,苏联在《中程导弹条约》的谈判过程当中最终接受了美国的一个选项。

这个选项就是以美国承诺,不在欧洲事实上部署中短程导弹、中程导弹包括巡航导弹等这些东西为条件,苏联把已经部署在欧洲的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不但撤回来而且销毁。

当时美国跟苏联,在里根政府时期进行谈判博弈,里根占了两个大便宜:第一,用一张写在纸上的星球大战计划,让苏联在军备控制上军备竞赛上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干扰了苏联的发展;第二,在中导条约谈判当中,美国不是用实际的部署而是用一纸部署的计划,承诺苏联事实上把已经部署进去的导弹,不但撤出来而且后来销毁,从核武库当中去进行销毁。

后来达成了一个「全球双零点方案」,就是美国跟苏联各自在自己的核武库当中,消除所有射程是中程或者是属于中短程的核武器,在全球范围达成双零点方案。

当然这个双零点方案有多少?

有人统计过大体上占他们核武库当中的4%,4%不是很多,但是这4%的核裁军是第一次美国和苏联在军备控制谈判当中,成建制完整地裁掉一类核武器,不管数量有多少,但是对于军控谈判来说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

看上去不可一世的很嚣张的苏联,被美国人压着在一个相对不利的条件下签了合约,签了合约对于美国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里根主义的框架下,不仅在第三世界支持反苏力量,而且在东欧各国支持以波兰团结工会为代表的这种,后来我们可以称之为「颜色革命」属性的力量和团体,推动他们在国内的发展,对共产党政权进行各种各样的冲击跟挑战,然后美方对他们的援助。

通常表现为和苏联的这种谈判和关系挂钩,和给当地的经济援助挂钩,和给当地发展外部接触的战略挂钩。

在整个里根政府时期,简单来说,他实现了美国对苏战略的重大调整,这种重大调整表现为他确立了三大原则。

第一现实主义,第二实力,第三谈判。

无论是现实主义的对苏态度、认知和战略取向,还是实力基础上的军事力量的造舰计划星球大战的战略防御倡议。

在第三世界支持反苏武装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战略性的环境,最终进行的活动是谈判。

在美国对苏联没有实际性的战略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塑造一个在实力对比上更加有利于美国,而不利于苏联的外部环境把苏联拉上谈判桌然后以强势的方式,要求苏联做出相应的让步。

从整个冷战后期的发展来看,这个战略是有效的。

由于这个战略对苏联有效,现在有一些人觉得也许可以套用到中国身上去,现在的美国有一派人包括像鹰派的代表纳瓦罗和国务卿蓬佩奥,这些人其实多多少少都有点受那个环境的影响,认为可以复制。

但是在复制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最大的差别,相对于当初的苏联而言中国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对手。

最大的差异在于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外部世界,保持着极其紧密的经贸的联系和往来。

同时,中国实力成长的主要驱动力来自于内生的经济性成长,而这种内生的可持续的经济性成长,不仅在推动中国自身的发展,也让世界从中国的发展中获益,中国和世界密切地绑定在一起,所有这一切都决定了在经历了40年的发展之后,任何试图在2020年复制,80年代美国对苏战略的图谋,注定将在现实的发展中遭遇从未想象过的严重挫败。

这也意味着,我们在经历了40年发展之后,国际体系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状态。

如果美国持续不断地被人观察到存在简单地将80年代的「遏制战略」理念、想法和措施,试图搬运到今天的话,折射出得是经历了40年的发展之后,这个超级大国步履蹒跚地走向了某个比较尴尬和微妙的阶段,或许可以称之为霸权的黄昏。

而其中的主要体现就是制衡和战略工具的制衡的理念、战略工具的选项、日趋的贫困和贫乏。

.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

© 2021 - 2024 墨海拾贝

Me

Cut out summary from your post content here.

The remaining content of your post.